Author: <span>phoebe</span>

序 – 蘇鑰機

序 – 蘇鑰機

序 – 蘇鑰機   《獨家新聞解碼》第一輯在2011年出版,廣受讀者歡迎,之後很快就出了增訂版。大家希望了解重大新聞背後的故事,新聞科系學生也想知道採訪的秘訣。事隔六年,有不少值得關注的獨家新聞陸續出現,新聞系老師期望有新的案例供教學之用。   於是我們在2016年開始籌備新的書,而宗旨和做法基本不變。我們出版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能為香港新聞界留下一些重要紀錄,其次是想把記者的寶貴經驗和大家分享,第三是讓社會人士知道新聞界的一些運作。   我們一方面邀請香港的各大新聞機構提供相關的新聞題材,並鼓勵其員工投稿。同時我們聯絡一些記者朋友,特別是曾在公開新聞比賽中獲奬的行家,希望他們將其作品背後的故事公諸於世。這些獨家新聞故事極具參考價值,透過記者現身說法,可以揭示故事背後的構思、過程和經驗。   這本名為《獨家新聞解碼2》的新書,集合了卅六個新聞故事,由來自十六間新聞機構的四十多位作者撰稿。這些故事涉及的題材廣泛,內容和特色皆不同。我們又組織了一些文章,談及如何處理數據新聞、查冊須知、記者在網絡世界如何自保等。   本書是香港新聞教育基金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出版的第七本書。和之前出版的書籍一樣,此書是非牟利的項目,扣除開支後如有盈餘,將撥作新聞教育用途。   此書得以面世,有賴各方友好協助。首先是眾多作者給我們義務撰稿,他們完全無私地奉獻時間和心力。多間新聞機構願意提供資料、相片和版權,我們深表感激。前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先生、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再次為這個系列的書籍撰寫序言,實在是對新聞界員工的極大鼓勵。   天地圖書公司一直以來是我們的出版夥伴,大家合作無間,我們要特別感謝總編輯孫立川博士及他的專業團隊,令出版過程順暢及設計精美。此書又得到新聞教育基金各位委員的全力支特,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些同事幫忙校閱文稿。在此我們謹向上述各位致以衷心的謝意。 編者

序 – 陳早標

序 – 陳早標

序 – 陳早標   《獨家新聞解碼2》的出版,是令人欣喜的;反映讀者支持記者的工作,記者又樂意分享工作經歷與發掘真相的寶貴經驗。 事實上,首本《獨家新聞解碼》2011年前面世後,引發新聞同業、讀者以致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 這些成功發掘重要獨家新聞故事的詳細過程,不單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更甚而影響社會的種種發展方向,意義重大。 讀者、同行都翹首期待更多的精彩故事。   今次新書共有36個故事,內容涉及民生、經濟及政治等多方面; 每個故事都說明,記者發掘這些重要獨家新聞,就如真實版的偵探故事,冒著極大壓力與風險,用種種創新方法,巧妙地破解各種阻礙,讓重大事情的真相,展現觀眾讀者眼前,這是當記者其中一個最大的滿足感,也是他們對服務社會的貢獻。在新書中,記者們又再一次與讀者分享各個新故事的細節、經歷及應對方法,這對新聞從業員的啟發,意義尤為重大深遠,大家不容錯過。   是次新書的發行,是新聞教育基金與中文大學的合作計劃。過去我們已經有過六次合作出書的經驗,基金會在此再次感謝中文大學的支持。基金會的目標,是為香港人擴闊視野、啟迪心智,期望我們每項的努力,都邁向這個目標推進。   我們要致謝的眾多友好,包括提供稿件、分享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們及他們工作新聞機構的支持。我們也衷心多謝支持記者發掘真相、又再次為我們執筆寫序的社會知名人士,包括香港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先生、金融管理局前任總裁任志剛先生及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   最後,我們更加感謝負起本書主要編輯工作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蘇鑰機教授、陳惜姿女士、翁愛明女士及他們所領導的團隊,沒有他們的堅持與努力,大家就見不到這本書了。    

序 – 沈祖堯

序 – 沈祖堯

序 – 沈祖堯

 

讀罷《獨家新聞解碼II》,我深信此書和六年前出版的《獨家新聞解碼 I》一樣,都是值得讀者捧誦再三的好書。
傳媒每天報道大眾關心的事情,使大家掌握資訊,了解時事局勢。與其他類型的報道比較,獨家新聞更像一記當頭棒喝,每每能振聾發聵,揭露了許多不為所知的政經、社會故事。獨家新聞的記者,或替無
聲的一群申訴,或把關乎大眾利益的問題展示於人前,對社會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引人入勝的,還有故事背後的故事:記者是如何發掘題材,如何追踪線索,如何深入虎穴,化險為夷,是什麼驅使他們投身這不平常的行業。凡此種種,只要你細閱此書,定能得到答案。
此書使我們重溫一幕又一幕轟動一時的新聞。年輕的朋友可能從父母口中聽說過,也可能是第一次讀到這些新聞。這些曾教人驚詫的新聞,當然不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記者和他們的文章,是時代的
見證,每一個專題報道都是記者鍥而不捨採訪的成果,其心血熱誠,《獨家新聞解碼II》可以印證。
說到這裏,我必須向新聞教育基金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致意,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本好書。他們對香港新聞事業和教育的熱忱,啟迪不少年輕人投身新聞工作。我借此機會向各位傑出的記者朋友致敬:您們的努力,使讀者安在家中也能盡知天下事。我期望此書能使更多讀者認識傳媒工作,並給予新聞從業人員支持和鼓勵。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沈祖堯謹識

序 – 任志剛

序 – 任志剛

序 – 任志剛   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多元開放,加上互聯網普及,令信息流通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大大增加。對新聞行業帶來機遇亦不無挑戰,因為要撰寫獨家新聞,開展偵查報道會更見艱難。 新聞傳媒是社會的第四權。記者要在資訊澎湃的年代和快速閱讀的氛圍下,發揮監察角色,協助讀者立體地了解時事的假象與真相,實在需要付出不少心力、努力和耐力,過程絕對崎嶇艱鉅。 猶記得年輕的我,經常向記者強調「做功課」的重要性。今日,我很高興,他們再用行動來告訴我「有做功課」。因為他們在追求「唯真為善、不平則鳴」的過程上,付出長時間蒐集資料,深入調查,抽絲剝繭,過濾分析,才能把獨家新聞發掘出來,且經得起互聯網的時間競賽。這本書正正是一個好例子。 多年前,我在第一輯《獨家新聞解碼》的序言中,表達了我對香港新聞傳媒的專業精神和水平的敬意;今日,第二輯《獨家新聞解碼》出版,再次令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的記者叙事能力高超,在不同的層面,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把本港與內地的故事,用精鍊的文字、淺白的語言、簡潔的數字,交代複雜的情况,非常難得。談金融,我堅持要深入淺出,才能讓市民大眾明白和溝通,這個特質,我在書中找到。 新聞教育基金的工作任重道遠,值得支持。第二輯《獨家新聞解碼》一書由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版,在扣除必要開支後,所有收入將撥歸新聞教育基金,用以資助提升新聞專業和公眾媒體教育的工作。 我相信,這本書對新聞從業員、非新聞工作者、新聞系的學生,又或是熱心時事的讀者,都值得細意閱讀,反覆思考。我亦祝願香港的新聞從業員再接再勵,謹守崗位,力爭上游,為香港和內地的金融經濟及社會發展繼續努力! 任志剛 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2017年6月

序 – 李國能

序 – 李國能

序 – 李國能   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新聞的角色至為重要。自由的媒體是社會的監察者。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新聞自由是這個獨特體制下的一項核心價值,是我們社會的重要基石,並得到《基本法》的保障。這分自由,香港市民十分珍惜。 但新聞自由包含艱巨的責任。新聞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上保持客觀、公正和平衡。只有在全面負起這些責任時,自由的新聞媒體才能獲得公眾的尊重和支持。 本書收集了三十六個涉及不同題材的新聞故事。這些例子展示了上佳的新聞造詣,同時說明自由和負責任的新聞界如何有效運作。這些新聞故事值得大家細讀。它們也提供了有用的素材,給將來有志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學生研習。相關的新聞工作者及本書的編者成就了這本好書,大家應予祝賀。 李國能 前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PREFACE In an open and free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press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A free press acts as a watchdog in society. In Hong Kong,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ess freedom is […]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 課程參加者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 課程參加者

新聞管理的分享和再思

課程參加者

 

很高興能夠有這數天的交流,難得的是行家可以無私地分享。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紀律的重要性
II. 有新的思維角度
III. 同事之間要多了解體諒
IV. 需要求變和交流
V. 新聞工作貴乎有熱誠
VI. 業界和學界可多合作
VII.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陳淑薇:總結那麼多天的講座,阿標給我們講過如何建立團隊,關偉和我們分享了他如何應付工作、老闆的轉變,以及被要求負責裁員的慘痛經歷。在阿標身上學建立團隊,學會了有不同的人馬,才能有最佳的效果;在關偉身上學懂了在上頭有吩咐時如何拖延。如果你不同意老闆的想法,不要馬上「起身」(辭職),如果關偉有不同意見就「起身」,我們今天不會看到他在亞視製作的許多精彩節目,例如《大西南開發之旅》和《大西北開發之旅》。盧永雄和我們討論了怎樣看錢,陳景祥和我們談了一些報章管理方面的問題,阿波又和我們分享了他的許多個人經歷。

 

這裏有兩份影印的資料,總結了過往幾個星期的討論,不過只是整本書的一小部份,供「自學自用」,我查閱過最新建議的版權諮詢文件,不屬於盜印的。第一份資料講權力的運用,在座各位多是中層,也有像阿波這些接近老闆權力架構的階層,我們都有不同的權力在手,但怎樣才算運用適宜、令人舒服接受並且有紀律地工作呢?大家看看會有些幫助。第二份資料是點列式的,很容易看,對每日工作、待人處世也會有幫助。

 

 

要律人先律己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要令你的編輯部有紀律,首先是自己有紀律,所以我很同意阿波所說的。雖然有些地方我覺得他太嚴格,但能保持自己有紀律並坐言起行,才可以要求他人去做。好像你從不遲到,別人自然也不敢遲到。遇着他人遲到,最好的方法不是責備他,而是比他早到,和他說句早晨,我以往在無綫電視也是這樣。紀律問題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得人信服。好像阿波如此嚴厲,《明報》的員工應該很信服他。雖然他說自己獨裁,我想他的思想是開放的。

 

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一些條件,不然又怎得人信服?這些條件包括觀察力、強烈的意志力、工作能力,當然還有掌握資訊渠道。例如你知道老闆甚麼時候有錢、何時加薪、何時裁員等。但我認為最重要還是由自己做起,對新聞有認識,作精明的決定。我們過往的課堂中,羅燦提及「增值」,懂得增值、自律,運用權力時所達至的效果最大。我講這些是希望引起話題,一起檢討我們過去數星期串連在一起的主題。
阮紀宏︰這個課程是否對我有幫助?如何有幫助?似乎是沒有甚麼用。此時講「建立團隊」?現在是裁員的時候,不是講建立啊!阿盧說「看大數」,又與我無關,對我來說遙不可及,到了一千萬的數目,我已經不懂了。這課程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呢?好像張波所講的自律,我們是學不到的。許多東西似乎只是聽聽,剛才蘇鑰機請我們填問卷,所以一定會思考這個問題。再想深一層,貫穿整個課程,有些東西學了不一定是應用,而是你處於該環境時,你要怎樣決定;就算不是由你作決定,你也要理解那個人為甚麼要如此決定。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 余家輝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 余家輝

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余家輝   原來新聞永遠沒有截稿時間,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新聞、發掘新的新聞和改變新聞的包裝。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II. 在開放式廚房烹飪 III. 首頁不再是首頁 IV. 新聞沒有截稿時間 V. 新聞可以有第二次生命 VI. 網媒要面對可持續性的挑戰 VII. 現場討論 正如大家所知,「主場新聞」營運了兩年,並於2014 年7 月下旬結束,如今已再沒有運作(編按:後來以「立場新聞」復辦)。由開始到突然結束,經歷了整個商業的生命週期,主場新聞可作為個案供分析之用。我將會分享在主場新聞工作時,作為一個總策展人(chief curator)所學到的幾件事。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首先,自從主場新聞結束後,瀏覽人數仍持續上升。為何如此?其實主場新聞的Facebook 專頁早於2014 年7 月26 日結束,但支持者繼續增加,至今已超過廿五萬。我們沒有更新任何東西,為何仍多了過萬的支持者?我們對此感到好奇,但沒有得到滿意的解釋。   其次,在主場新聞工作兩年間,我學懂了如何在開放式廚房煮食。在我們的辦公室中,只有兩張長桌,所有製作內容的同事就在這兩張長桌工作。其他人說的話,大家都能聽得到。所以我們不會也不需要每天舉行編輯會議,如果你有好的主意或甚麼新聞,大聲說出來就可以。這種安排令我們的編輯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人問我們的組織架構,事實上我們沒有所謂的架構。我們有十六個同事,包括兩個編輯、八個記者和兩個負責資訊圖像(infographics)的成員,還有一個負責管理社交媒體,一個兼職影片製作人和兩個負責廣告的銷售員。這就是我們的團隊了。我們來自不同背景,有些是工商管理畢業生,有些則是主修英文。正因為這個多元的背景,令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來自傳統媒體的只有我和另一個編輯策展人,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意念來做實驗,可以讓我們的報道及新聞表現手法,與傳統媒體分別出來。   第三,我學會了主頁(home page)其實可以多於一個。最初我們把不少資源用於開發主場新聞的主頁,不斷加入新的功能。事實上,Facebook 上的「粉絲專頁」為我們帶來了超過50% 的人流量。這50% 的人流,不經我們的電腦主頁,反而直接進入了各文章版面。此外,不少人瀏覽手機版的主頁而非電腦版的主頁。事後回看,我們不應投放太多資源在PC […]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 葉蔭聰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 葉蔭聰

「香港獨立媒體」的生存秘訣 葉蔭聰   網站內容的真假求證的一個機制,就是交給網民批評與改正。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網媒的生命力由來 II. 公民團體的運作模式 III. DIY 精神很重要 IV. 現場討論 打不死的生存秘訣 我主要回應兩個問題。第一,「香港獨立媒體網」生存的秘訣是甚麼?我們網站從2004 年成立至今,已經第十年。八週年時,我們辦公室遭遇過暴力毀壞事件,所以我們就把週年慶祝活動的口號改為「打唔死、揼唔爛」。兩年前我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為甚麼我們打不死?現在我也不敢說有一個完 整的答案,但是跟其他已經消逝的媒體相比,我們可能有一些特質。 首先,我們有DIY(Do It Yourself,即自己動手)的精神,我認為這個很重要。二十多年前我於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在班上我的成績應該是最差的一個,不過可能我比較有DIY 精神,我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都去了新聞媒體工作,我沒辦法跟他們競爭,於是就自己創辦了一個媒體。 網站剛創立時成本很低,只有一些人力投入,金錢投入很少,我們當時用的是blogger.com 的一個免費域名服務。   沒有首領的公民團體   第二,跟其他人不同,我們用了一個公民團體的形式去做。現今我們看到的香港大部份網絡媒體,都是用商業媒體模式運作。公民媒體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個公民組織。在我們的架構,上面有一個公民組織,叫獨立媒體(香港),下面是「香港獨立媒體網」,是一間公司。兩個架構內都沒有總編輯,沒有行政總裁(CEO),所有人都是平等參與的。所以如果有天有人給我政治壓力,即使我被幹掉,網站依然可以正有人,因為我們的網站是開放給所有人上傳內容的。所以,想給我們壓力的人找不到老闆,找不到行政總裁。這是我們能生存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經過「主場新聞」事件之後,我們覺得即使把加在「主場新聞」身上的政治壓力加在我們身上,後果未必一樣。 我們今天不是幾年前那麼簡單的一個網站,但是我們營運的方式並不商業化,我們手頭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不需要去拉廣告,主要是依靠捐款維持。因為我們是公民組織,當然大家會問為甚麼我們要參與製作網站的內容?而且我們是生產內容,而不是傳遞內容。原因就是,每一個做我們媒體的人,都很關心和在意他在做的內容,他對這個事件有自己的立場。只要你對某些政治議題感興趣,你就會做下去。 的確我們看到過去在某些重大爭議的時候,來參與的人和來看的人都有增加。雖然我們做了差不多十年,我們的網站瀏覽人數相對來說還是很少的。2008 年時,每個月大約有十萬訪客來看我們的網站;到了2014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增長到四十萬;每天大概有二至三萬人來看,其中有些人是重複來的,加起來每個月大概四十萬人。這個瀏覽數的增長,我覺得是和香港社會的政治化有關。你們看到某些事件發生時,例如2006 及2007 年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後來的反高鐵運動,瀏覽人數都會出現波峰。這個跟我們的資源沒有關係,而是跟社會事件有關。   需要DIY 精神   我想講的第二件事是,香港的新媒體發展到今天,當中最大的問題是甚麼?我覺得是缺乏DIY 的精神。具體來說,今天香港是一個每個人都在發聲的時代,但是沒有太多人喜歡做媒體。發聲與做媒體其實是兩回事。發聲是你有個想法,想要告訴別人,這是發聲的邏輯。我們做媒體的有受眾,到底要和受眾形成怎樣的關係?這是做媒體的邏輯。我所說的DIY 意思是,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跟某些人進行溝通和傳播。舉例來說,我是新聞傳播系畢業的,這個行業比我做得好的人非常多。但是,在香港,通常一些做得最好的新聞從業者被開除、被踢走後,會變成名嘴,變成有名的專欄作家,卻很少人出來做自己的媒體。分別就在這裏。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 勞敏琪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 勞敏琪

《蘋果》動新聞 贏在甚麼?

勞敏琪

 

老闆突然說,新聞最精彩的部份是沒攝到的現場影像,所以我們就把它變成動畫。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走「影像為王」路線
II. 智能手機成新平台
III.「方便原則」為指導
IV. 現場討論


我們《蘋果日報》採取很進取的策略。對我們來說,網上平台是很多元化的,如果我們走得太快的話,其他的業務會跟不上;但如果現在還不開始做,幾年後就會落後。我們的報紙和其他報紙一樣,從90 年代就已經有網上版本,但是我覺得這個網上版本不是一個新的產品,只是把整個報紙從印刷的變成網上的,其實兩者沒有分別,而且以前一天只會出版一次。後來到2000 年左右,在線新聞出現之後,才會有更新。如果一整天都不更新,我早晨來看一眼就可以走了,整天這個網站跟我便沒有關係。另外就是形式,90 年代將還是圖片和文字為主,所以網上的和印刷的內容沒有太大分別。

 

影像最吸引受眾

 

六年前,我們老闆突然說,新聞最精彩的部份是missing image(沒攝到的現場影像),所以我們就把它變成動畫。我就是那個時候加入動新聞的。現在看來,蘋果動新聞是很成功的,有很多人看。我加入《蘋果日報》時,請我的人說:「我們請不到人」,因為當時很多人不相信這個產品會成功。六年前,要在幾個小時內製成一個動畫是沒有可能的。動畫是要數天甚至一個月才可以做出來。我們在最初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出街」,每天都在練習,跟着動畫公司跑流程。一年多之後,大概四至六個小時可以生產一個動畫。還沒有加入《蘋果日報》的時候,我是紀錄片監製,所以那時請我的人說,如果你們的項目不成功,三個月後你就回去繼續拍紀錄片吧。不過還好,這個項目成功了,並且一直到現在。

 

進入互聯網的領域,你的對手不僅是《東方日報》、「主場新聞」這些本業行家了。每天打開手機和電腦,你看的是Facebook、YouTube 這些,或者在雅虎看看新聞,還有很多人花最多時間在網上看韓劇,不一定看新聞。如果做網絡媒體連自己的對手都不知道,這場仗就沒法打了。六年前,雅虎也有問過我們,會否把我們的內容賣給它。我們沒有同意,因為內容為王,當時它出的價錢不高。幾年前廣告費很少,我們不去賺廣告費。我們要把最好的內容留給自己,你要看我們最好的新聞,一定要來我們《蘋果》的網站看。先行者永遠有優勢,因為六年前差不多是YouTube 來香港發展的時候,如果你和一間大公司同時發展業務,你不會被它吃掉。因為YouTube當時新的業務是個人短片的形式,動新聞也是短片,也是個人化的。YouTube 幫助我們打開這個市場,教育大家這個產品是很好看的。

 

我們報紙的銷量一直慢慢下降,但是數碼的業務就很好。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也很成功。現在差不多有八成的讀者通過手機應用程式來看我們的新聞。我們可以準確知道個別使用者(unique users)有多少,現時每天大概有二百多萬。我們跟電訊公司拿到的數據顯示,每天早上七點到十點是高峯期,全香港最多的網上流量來自一個IP 網址,就是我們的網址。我們六年前只是一個「擾亂性的創新者」(disruptive innovator),剛開始時我們的影片跟YouTube 一樣,是很「山寨」的。我加入《蘋果日報》的時候,我們的老闆在台灣投資動畫和電視台,不想在香港花錢,因為在那邊已經花了很多錢。我們一共只有六個新來的人,其他的都是原來的同事,從其他組調過來,有一些原來是做推廣的,他們完全不懂製作,我還要教他們如何寫視頻的稿,如何剪輯視頻。因為我們成本低,犯錯也不怕,從錯誤中學習,有一些大型的媒體如《紐約時報》,做一些大的項目,投資很多,所以他們的產品發展速度很慢。到了一個階段,我們超過了一個臨界點(critical mass),不只是生產一樣東西,可以嘗試很多不同方法,我們做的題材和經驗多了,所以闖出一條路來,可謂「盲拳打死老師傅」。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 劉進圖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 劉進圖

網媒營運須注意的要點 劉進圖   互聯網是個共生的環境,媒體之間互相依賴和幫助,才能長久存在,所以你要找對自己的共生夥伴。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經營網媒的三種模式 II. 利用社交媒體吸引讀者 III. 注意誹謗、版權及造假 IV. 現場討論 我今天想說的總共有六點。第一點是現在已經是運用網絡快速營銷的時代。《明報》在1995 年開始網頁版;在1999 年,有投資者注資網站,我們開始較為進取,逐步在網頁增加內容及廣告。但我們等了很多年,仍未知道網頁廣告會否成為主流。網頁廣告跟傳統廣告有不同做法,需要時間適應;但肯定的是,網上廣告的投放,即使在過去數年競爭激烈之下,仍然不斷上升,趨勢不能忽視。在過去幾年,每年均有雙位數字的增幅。相比之下,傳統媒體需要收入的80% 至90% 來維持營運,網媒只需傳統媒體收入的三至五成即足以營運,成本相對較低。對傳統新聞機構而言是個信號,它們要更積極地發展網上媒體。   三種營運模式   營運網媒要注意的第二點,是用甚麼形式來營運。對於香港來說,網媒的營運模式可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完全投入模式」(all-in model):媒體把所有資源投放到網絡上,所有內容都是免費,並把視像新聞優先派給攝影記者去做,以在網絡搶先報道為先,印刷版的圖片需要稍遲才作處理。但這個模式有一個主要壞處:媒體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有回報,在其之前卻需要有很大的支出,投資成本頗高。同時要處理網上版和印刷版,而網上廣告收入目前仍追不上各項開支,投資者便要面對長時間的虧損,在過渡期會頗為困難,承受相當的財政風險。   另一種做法是「主場新聞模式」(house news model)。這種模式只由少於廿人的小團隊營運,成本不高,每年的開支只是數百萬港元。這種模式非以原創新聞內容為主,有較多的「二次創作」。他們從其他媒體獲得新聞資訊後,根據自己的觀點再重新包裝,成為自己的報道和評論,然後在網上發放出去。「主場新聞」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引大量的讀者,以很小的規模開展業務,做法值得網媒創業者參考。   《紐約時報》的做法是第三種,它採用了「局部收費模式」(premium model)。它有很多優質的內容,在網上提供《香港經濟日報》提供新媒體管理個案一定的免費新聞,以吸引更多的讀者。但如果讀者要看多一些內容的話,就要付費。這是免費和收費的混合模式。網媒創業者在行動之前,需事先考慮清楚新的網媒將用甚麼營運模式。   第三,新網媒要考慮自身的定位。在香港,網媒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為煽動式的媒體,它們本身有一套強烈的價值觀,可以是親建制或是反建制的。它們採用鼓動式的報道,可稱之為「動員式新聞」(campaign journalism),鼓勵市民行動,以達到某些目標。第二種為傳統式的媒體,它們並無明顯立場,維持客觀、中立、不偏不倚的取向,從多角度報道事件。這兩種報道定位都存在於香港網媒之中,而前者較能吸引網民的注意。   第四,當營運者見到機遇,要設立網媒時,決定了運作模式和定位之後,須考慮如何運作網站。在網站設計方面,簡潔比複雜為佳(less is more)。以前我們以為網站每天應該有數百條的即時新聞以吸引讀者,但現在我們只有大約數十條。其實你想吸引「眼球」的話,你不需那麼多的內容。你要了解目標讀者的需要和興趣,二十條已經足夠。不像傳統報紙,它要靠很多內容,用大量文字來吸引讀者。試想像大家看Facebook時,版面要簡潔易明,不需要太多文字,只要有相片和醒目的標題即可,網媒亦然。否則營運者只是不了解讀者的需要。此外,相對傳統媒體講求文字傳達,網媒更着重相片及影片,倘若能利用有吸引力的標題及相片並分享至Facebook,媒體就能吸引更大的讀者群。   如何吸引讀者收看   第五,網媒要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包括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把內容傳送到讀者的手上。經營者再不能在空等。營運《明報》網站初期,我們以為讀者會自動自覺到網站來瀏覽,閱讀更多新聞,但這個講法已成歷史。現在單靠好的內容並不足以吸引讀者,因為在Facebook、WhatsApp 及WeC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