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蘇鑰機

 

要配合科技的變化和受眾的需要,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唯一不變的道理是「要時常在變」。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訪問歐洲和美國媒體
II. 廿四小時,高速運作
III. 影音媒體,成為主流
IV. 報網合一,訊源統管
V. 多種平台,多種受眾
VI. 流動媒體,日益重要
VII. 社交媒體,成新支柱
VIII. 策展內容,增競爭力
IX. 網上內容,漸趨收費
X. 網上網下,分工互補
XI. 跨越媒體,夥伴經營
XII. 增值服務,找尋定位
XIII. 科技記者,一專多能
XIV. 香港新聞同業的走向


今天和大家講的是歐洲和美國媒體在近年出現的一些新趨勢。我很幸運能夠參加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舉辦的幾次外訪,兩次去了美國,兩次在歐洲。這些參觀訪問令我們大開眼界,了解到歐美先進國家一些主要新聞媒體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縱向地觀察它們的發展方向,並對照香港新聞界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可說是獲益良多,值得和大家分享。

 

四度出訪歐洲和美國媒體

 

我們第一次去美國訪問是在2008 年5 月,到華盛頓和紐約。我們拜會了當地的使領館和相關辦事處,走訪了一些政府和研究機構,還有大學和聯合國總部。當然重點是參觀傳媒,包括免費報紙《am New York 》和幾家電子媒介Fox、ABC 和 NBC。2010 年5 月,我們第一次去歐洲,走訪了柏林、日內瓦和倫敦。除了拜訪中國和香港駐當地的機構外,我們訪問了一些國際組織如WHO、WTO、WIPO、歐洲中央銀行等。報刊方面,當時看了Axel Springer 報業集團、《明鏡周刊》(DerSpiegel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道瓊斯(DowJones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以及《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電子媒體方面,我們訪問了DeutscheWelle TV、Sky News 和BBC。2012 年5 月,我們再次訪美,去了三藩市、華盛頓和紐約。報刊方面,我們訪問《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梁志佳攝312 313外國傳媒管理經驗美國報》、《Huffington Post 》、《大西洋雜誌》(Atlantic )、《Politico 》、《新聞周刊》(Newsweek )。電子媒體則有Digital First Media、全國公共電台(NPR)、CBS 電台、Fox、NBC 和CCTV America。我們同時訪問了一些科技媒體的公司, 包括Google( 及旗下的YouTube)、Storify、Adobe 和Omnicom(宏盟廣告集團)。2014 年5 月,我們再次前往歐洲。這次去了日內瓦、巴黎和倫敦。報刊方面我們參訪了《世界報》(Le Monde )、《國際快訊》週刊(Courrier International )、《星島日報》(歐洲版)及《金融時報》。我們走訪的電子媒體包括France24 TV、BBC 和Sky News。通訊社方面,我們訪問了法新社(AFP)和路透社(Reuters)。綜觀美國和歐洲過去七、八年的新發展,我覺得可以總結出十二個趨勢,它們包括:(一)廿四小時高速運作、(二)影音媒體成為主流、(三)報網合一訊源統管、(四)多種平台多種受眾、(五)流動媒體日益重要、(六)社交媒體成新支柱、(七)策展內容增競爭力、(八)網上內容漸趨收費、(九)網上網下分工互補、(十)跨越媒體夥伴經營、(十一)增值服務找尋定位、(十二)科技記者一專多能。趨勢之一:廿四小時高速運作現在所有的媒介在新聞運作上的速度和競爭,都在與日俱增。特別是因為有了網站,令每一分鐘都是死線,時刻要和別人比較。以前每種媒介的運作各有生命週期,例如雜誌可以是每月或每週截稿,報紙是每日一次,電視台是每數小時一次,電台則最頻密,達每半小時一次。服務於不同類型媒體的記者,各自有其工作流程和方式。現時幾乎所有媒體都有網上版,新聞內容的更新首先在網上進行,而且每日廿四小時不停運轉,大家都在爭分奪秒,基本上沒有了截稿時間的觀念。《金融時報》是個明顯的例子,它每週七天廿四小時都在跨地域運作,因為全世界範圍內倫敦、紐約、香港是三個主要的金融股市中心,因此該報要不眠不休時刻運作。眾所周知,道瓊斯是提供很多即時財經資訊的機構,他們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以速度取勝,資訊發放的時間不同,售價的差別可以很大。對於最尊貴的客戶,消息速度以毫秒來計算,有時不能容忍超過零點一秒的延遲,否則客戶將會遭受重大的金錢損失。因此,道瓊斯提供的服務必須極其快速,才能向客户收取巨額的服務費。

 

趨勢之二:影音多媒體變成主流

 

最早期的印刷媒體以文字為主,再配上圖片。後來出現的電台及電視以聲音及影像方式傳遞內容,令幾乎所有人都能夠收聽收看到新聞資訊。於是報章和雜誌也要迎合市場的需求,文字變得愈加簡短易看,圖片的比例增大,用來吸引更多的受眾。到了互聯網年代,網上的表達方式更見多元化,文字的重要性下降,影音圖像更受歡迎。YouTube 和《蘋果》動新聞的成功,便是明證。例如《國際快訊》非常注重圖像的運用,它雖然是一本雜誌,但其內容經常出現漫畫甚至影像。《金融時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