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的藝術 – 新聞老總談管理 =

目錄

 

1. 管理的理念

 

2. 管理的要素

 

3. 傳統傳媒的管理

 

4. 營運與資源管理

 

5. 外國傳媒管理經驗

 

6. 新媒體管理個案

 

7. 新聞從業員討論

序言

蘇鑰機、陳淑薇



新聞部的人員大致可分為兩類:跑新聞的前線記者和做後勤的編輯管理人。記者面對每日不同的社會情況,強調的是靈活性和應變能力;編輯主要關心版面的安排和方針政策,要保持每日出版的穩定性和可測性。所以有學者認為,新聞機構是一個「非常規的科層組織」(non-routine bureaucracy),指出了它內部性質的矛盾。

然而前線記者和管理編輯的角色是互補和需要協調的。傳統的新聞人不太重視管理,可以說新聞管理是相對滯後的領域。有見及此,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希望提高新聞界對管理的認識,加強前線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並總結一些有用的經驗供大家參考,於是曾舉辦一些研討會,提供平台給大家學習和交流。

在2002 年1 及2 月,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職業訓練局大眾傳播業訓練委員會的資助,合辦了六場研討會,分佈在四個週六下午及一個週六的整天。這個名為「傳媒管理課程」的活動,邀請了十多位資深的新聞從業員主持講座,他們來自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等不同機構,談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報章管理、公營電台管理、資源管理、團隊建設、逆境求存、人事及財務管理、二十四小時新聞運作、個人管理、認識老闆、領導能力等題材。

這個管理研討會系列當時約有四十名參加者,大部份是新聞界的中層管理人員,他們除了聽到管理高層的看法外,還可以提問及互相交流。與會者都覺得獲益良多,希望能把經驗記錄及傳承下去。當時的想法是首先把講座內容錄音,然後把它們變成文字稿,希望在適當時候能夠出版。可惜當時大家都事忙,此計劃未能實現。

到了2014 年9 月,國際記者聯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 Journalists)在香港舉辦了一個名為「新媒體的挑戰」的研討會,歷時一整天,邀請了多名本地及海外的講者,議題包括境外媒體成功模式、港澳網媒的挑戰、營運網媒注意事項等。其中一些講者談及新媒體管理的經驗,相信大家都有興趣多了解。於是在得到主辦方胡麗雲小姐的答允後,我們把部份講者的內容錄音。

在2015 年3 月的一個週六下午,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新聞教育基金及香港報業公會合辦「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的媒體發展研討會。此研討會同時由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協辦,並得到職業訓練局大眾傳播業訓練委員會贊助。這個研討會論及網絡及數碼化對新聞業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如何面對社交媒體等新趨勢的衝擊。我們也就相關講題作了錄音。

就上述三次的新聞研討會,我們找同學幫忙將錄音化為文字,經本書編者及原來講者整理核實之後,編寫成了本書的各個章節。本書由研討會的講座整理編輯而成,可說是其特色。講座中提及一些例子可能已經過時,但其道理和教訓仍有參考價值。三個研討會的主題不同,但有互補作用,涵蓋了很多基本的管理議題及新近的熱門話題。本書旨在把一些資深從業員及新聞學者的觀察、心得和經驗記錄下來,給新聞業界人員參考,也讓新聞系學生多認識這個行業,及讓公眾人士了解新聞界的運作。

香港新聞界和其他地方的同業有共通之處,但香港的一些經驗也可能較特別。在這幾次的研討會中,講者都很坦誠地分享知識和感想,和與會者有不少互動交流,而且很多內容都是從本地實踐情況出發,與一般外國的新聞管理教科書不同,所以此書有其價值,可以和教科書互相補充。

本書的內容分為八個部份,首先談及管理的基本理念,特別是在一些世界發展趨勢下新聞人員如何看待管理。第二是有關管理的要素,其中涉及自我管理、領導能力、建立團隊及如何逆境求存。第三是一些傳統機構的管理經驗,包括報紙、電視和公營機構。第四是傳媒營運和資源管理,題目包括財政、人事、老闆、編採質素及商業模式。第五是介紹外國傳媒的管理經驗,看看香港同業可以如何借鏡。此部份的內容源於香港新聞教育基金幾次的美國和歐洲的訪問,講及的是一些外國主要新聞機構的做法和走向。第六是談及一些新媒體經營管理個案,其中有傳統機構的網上策略,也有純網絡機構的營運心得。第七是參加第一個研討會的人員的討論和分享。第八的附錄是有關傳媒管理的一些參考書目,供大家作進一步研習時找資料之用。

和其他新聞教育基金及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出版的書籍一樣,本書是一個非牟利的項目,在扣除開支後如有盈餘,均會撥作新聞教育用途。本書的合作夥伴,還包括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及職業訓練局大眾傳播業訓練委員會。我們還要感謝香港報業公會、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及國際記者聯會的協助,及《經濟日報》、《星島日報》、有線電視和梁志佳先生提供相關的新聞圖片。此外,這是我們和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第五本書,對於出版顧問顏純鈎先生及諸位編輯的專業工作和幫忙,我們十分感激。

我們特別要多謝各位講者,他們答允讓自己所講的內容變成文字,並在之後訂正內容,無償地和大家分享經驗心得。我們也要多謝多位中文大學同學的幫忙,將錄音轉化成為文字。他們包括莫翠茵、羅大慧、林倪汶、洪莉娜、徐梓傑、劉俊希、黎悅知、胡凱晴、楊允竣、姚蔚真、聶冬瑤、王佳逸。胡麗雲小姐幫忙協助,讓同學可以在她負責的研討會中錄音,我們表示謝意。本書的其他工作人員還包括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副主席何翠萍、中大的嘉萍,以及幫忙校對的一些中大同事,包括鍾雪怡、呂詠琪、黃碧瑤、程曉萱、翁愛明、周雯慧、林嘉儀、蔡美英。沒有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本書不可能完成,僅在此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