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場新聞」學到的六件事

余家輝

 

原來新聞永遠沒有截稿時間,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新聞、發掘新的新聞和改變新聞的包裝。

本文根據2014 年9 月由國際記者聯會舉辦的「新媒體的挑戰」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II. 在開放式廚房烹飪
III. 首頁不再是首頁
IV. 新聞沒有截稿時間
V. 新聞可以有第二次生命
VI. 網媒要面對可持續性的挑戰
VII. 現場討論


正如大家所知,「主場新聞」營運了兩年,並於2014 年7 月下旬結束,如今已再沒有運作(編按:後來以「立場新聞」復辦)。由開始到突然結束,經歷了整個商業的生命週期,主場新聞可作為個案供分析之用。我將會分享在主場新聞工作時,作為一個總策展人(chief curator)所學到的幾件事。

 

死人的指甲仍會生長

 

首先,自從主場新聞結束後,瀏覽人數仍持續上升。為何如此?其實主場新聞的Facebook 專頁早於2014 年7 月26 日結束,但支持者繼續增加,至今已超過廿五萬。我們沒有更新任何東西,為何仍多了過萬的支持者?我們對此感到好奇,但沒有得到滿意的解釋。

 

其次,在主場新聞工作兩年間,我學懂了如何在開放式廚房煮食。在我們的辦公室中,只有兩張長桌,所有製作內容的同事就在這兩張長桌工作。其他人說的話,大家都能聽得到。所以我們不會也不需要每天舉行編輯會議,如果你有好的主意或甚麼新聞,大聲說出來就可以。這種安排令我們的編輯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人問我們的組織架構,事實上我們沒有所謂的架構。我們有十六個同事,包括兩個編輯、八個記者和兩個負責資訊圖像(infographics)的成員,還有一個負責管理社交媒體,一個兼職影片製作人和兩個負責廣告的銷售員。這就是我們的團隊了。我們來自不同背景,有些是工商管理畢業生,有些則是主修英文。正因為這個多元的背景,令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來自傳統媒體的只有我和另一個編輯策展人,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意念來做實驗,可以讓我們的報道及新聞表現手法,與傳統媒體分別出來。

 

第三,我學會了主頁(home page)其實可以多於一個。最初我們把不少資源用於開發主場新聞的主頁,不斷加入新的功能。事實上,Facebook 上的「粉絲專頁」為我們帶來了超過50% 的人流量。這50% 的人流,不經我們的電腦主頁,反而直接進入了各文章版面。此外,不少人瀏覽手機版的主頁而非電腦版的主頁。事後回看,我們不應投放太多資源在PC 版的主頁。光看人流的百分比,其實應該多着重手機的平台。

 

網上新聞永恆更新

 

第四,我之前在傳統媒體工作,後來到了主場新聞,發現觀念要改變,原來新聞永遠沒有截稿時間。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新聞、發掘新的新聞和改變新聞的包裝。我們甚至要先在Facebook 上發佈新聞,然後在一天內更新一宗新聞五至七次,或是改變有關的資訊圖像。我們需要決定的是更新的頻率。若更新得太快,讀者可能對有太多相似的Facebook 帖子而感到煩擾。但若更新得太慢,讀者則以為我們未能緊貼最新的形勢。這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