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新聞解碼2

以身犯險 —— 直擊黑醫整容

以身犯險 —— 直擊黑醫整容

以身犯險 —— 直擊黑醫整容 譚皚璧、劉卓瑩   在酒店黑市整容,聽着荒謬,如非親眼所見,或以為純屬騙局。2015 年年初,《星島日報》記者劉卓瑩、譚皚璧及前記者劉曉楠,在社交網意外發現有中介安排內地「黑醫」來港,租用五星級酒店闢作手術室,為多名香港女子注射整容,記者「放蛇」直擊少女整容過程,並持續追查達半年,報道引起衞生署及警方高度關注而採取聯合行動,成功將涉案的內地女中介及內地男黑醫繩之於法,各被判監四個月,成為本港首宗在酒店非法整容而入罪的案例。   「黑醫整容系列」報道分成兩輯,分別於2015 年2 月9 日連續三日及同年6 月25 日連續兩日刊出。   該報道獲得以下獎項: 2015 年香港報業公會香港最佳新聞獎最佳新聞報道冠軍及最佳獨家新聞亞軍; 第十六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新聞組別金獎; 第七屆中大新聞獎最佳新聞獎(報章/ 雜誌)優異獎。   作者簡介 譚皚璧,入行十多年,先後在《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及《星島日報》任職突發組記者,現為《星島日報》港聞版助理採訪主任,負責策劃偵查報道。 劉卓瑩,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系畢業,入行兩年半,專責偵查報道,曾獲得香港報業公會2015 年最佳新人獎亞軍。

有勇有謀 —— 揭山口組利誘港人走私黃金

有勇有謀 —— 揭山口組利誘港人走私黃金

有勇有謀 —— 揭山口組利誘港人走私黃金 麥景慶、艾馬   最近幾年,不時有青少年被毒販利用,以免費旅遊和住宿再加報酬作招徠,以身藏毒,乘坐飛機偷運往世界各地,失手被擒的新聞經常見報。 到了2014 年12 月,偷運違禁品出境的個案有了新發展,兩名日本山口組(日本黑幫組織)成員,經香港返回日本福岡機場時,便被當地海關從身上搜出價值近二百萬港元的金條。 於是整個故事就開始了,日本人自己偷運黃金失敗,於是想出以香港人做替死鬼,並以毒販利用香港年輕人的手法,轉而利誘年輕人代他們走私黃金去日本。 2015 年開始,網上的社交群組和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出現了大量招聘信息,以日本水貨團名義,包國泰來回機票和免費住宿另加幾千元酬勞,對沒有太多錢又想去日本玩的年輕人而言,絕對吸引。但有參加過的年輕人向《壹週刊》爆料,這並不是甚麼水貨團,而是走私黃金。 本刊隨即展開調查,由放蛇到跟蹤,為時超過兩個月,期間還出現記者在日本機場被山口組成員發現,甚至記者追蹤運金者入廁所,目擊他們如何練習收藏黃金的驚險場面。               《壹週刊》2015年7月16日報道原文 影片連結_山口組招攬港青 偷運黃金往日本  影片連結_踢爆走私集團大佬 教授闖關秘笈 影片連結_90後男女偷運黃金 日本落網實錄  影片連結_偷運黃金90後港男女 逐個起底  影片連結_揭運金集團面紗 貼身跟蹤山口組成員 作者簡介 麥景慶,曾就讀香港樹仁學院新聞系,1995 年入行,專責專題新聞和大陸新聞採訪,先後任職《壹週刊》、《爽報》等,報道此專題時為《壹週刊》時事組副總編輯。 艾馬,2000 年入行,先後採訪娛樂新聞和專題新聞,工作十七年,2003 年加入《壹週刊》,專責專題新聞報道,報道此專題時為《壹週刊》首席記者。

旺角.他們 —— 初一衝突深度報道

旺角.他們 —— 初一衝突深度報道

旺角.他們—— 初一衝突深度報道 《立場新聞》專題組     旺角初一衝突後,老總叫我們公司三個同事,做個專題。 我們公司人很少,連同銷售、設計、主編等成員在內,只有十六人。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花上不少資源做專題報道,以填補主流媒體的空白。 香港一套老生常談是,人們愈來愈無耐性看文字。最近好些網路文章都很搞笑,一起首便警告說:「長文慎入」。煞有介事,有多長呢?一看才知竟不過八百字。 我們無意批評這個現象,反正批評也沒有意義。我想說的是,現時香港很撕裂,但拒絕看長文、拒絕深入了解事件的社會,有可能會更加撕裂。那是因為,新聞事實總是有很多層次。「偷麵包」是事實,「窮媽媽偷麵包給餓極的孩子」也是事實。如果整個社會的專注力只夠看「偷麵包」三個字,那對於事實就會只剩下深惡痛絕的情緒,拒絕多一分理解,也缺乏詢問事件對整個社會有何含義的能力。 舉個實例:年初一旺角發生的衝突——這場自1981 聖誕騷動、1984 的士罷駛以來,香港最嚴重的衝突中,若不進行深度梳理,示威者只會堅持自己是為港奉獻,「和理非」也只會繼續譴責暴力。若只看純粹排列出「事實」的硬新聞報道或者電視畫面,恐怕誰也不能理解跨越自己的界線,跑到別人的領域去理解對方。 系列報道連結    

「放蛇」取證 —— 私營安老院涉報大院費

「放蛇」取證 —— 私營安老院涉報大院費

「放蛇」取證 —— 私營安老院涉報大院費 彭彥翰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但津助院舍宿位長期不足,不少長者因情況緊急而選擇入住私營安老院。有些私營安老院因收取長者「綜援價」,導致利潤低,服務質素參差。業界透露,部分私院為吸引長者入住,聲稱可以協助長者在短時間內通過政府的資產審查,申請綜援,讓長者能以綜援價入住,變相教導長者騙取綜援。商業電台決定展開調查,了解情況的嚴重性。 有關報道 本台發現有私營安老院安排長者申綜援以資助院費         作者簡介 彭彥翰,2013 年於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廣播新聞專業畢業,曾在新城財經台擔任財經記者,現時在商業電台擔任記者,曾獲得消費者委員會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電台特寫組金獎。

追蹤四年 —— 九號房的黑色兒童節

追蹤四年 —— 九號房的黑色兒童節

追蹤四年 —— 九號房的黑色兒童節 朱漢強     那一夜的九號房,傳來陣陣喝罵聲:「唔放你返去(大陸)」、「釘倉(單獨囚禁)釘死你」,聲音響得鄰近房間的孩子也聽到。三個小時之後,等待遣返內地的14 歲小人蛇蔣小明撕破床單,上吊自殺。 這一夜,是1997年的兒童節,也是香港男童院首宗自殺案。 蔣小明輕生前向當值社工哭訴:「無端端被院長鬧。」 男童院院長與另外兩名高層在死因庭作供時,否認蔣事發當晚情緒不穩;不過,當值社工在法庭卻表示,院長曾提醒要特別留意,「因為他(蔣)好大機會自殺」。 這宗案件本來不了了之,社會福利署最初表示不會有內部調查,但一個多月後卻啟動調查機制,隨後警方重案組甚至介入。最終,副院長被指「誠信有問題」革職,院長、高級社工助理被要求提前退休。 至於九號房當晚發生甚麼事,至今仍然是個謎。 1997 年9 月1 日《星島日報》「人權組織質疑蔣小明死因男童院院長被調職」及「供詞疑點多多 『翻案』機會渺茫」以上兩篇獲1998 年人權新聞獎優異獎。     作者簡介 朱漢強,年資十三年,採訪該報道時先後在為《星島日報》首席記者、《蘋果日報》高級記者、首席記者,現為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苦纏八小時 —— 直擊電話騙徒行騙實錄

苦纏八小時 —— 直擊電話騙徒行騙實錄

苦纏八小時 —— 直擊電話騙徒行騙實錄 洪艾爾     「你好,這裏是順豐快遞,你有一封重要快件經派送三次無人簽收,如有任何疑問,請按0。」你收過這種錄音電話嗎?這其實是電話騙案的序幕。在2015年中,香港的電話騙案趨升,初期尚未引起廣泛關注,犯案過程還是一個謎,當時商業電台新聞部的電話也曾經收到類似可疑來電,我們猜想可能與騙案有關,於是我的上司何翠萍決定,把握下次來電的機會,由記者假扮上釣,希望追查整個騙局的過程,揭開背後的犯罪伎倆。 報道連結   作者簡介 洪艾爾,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入行九年,專責財經新聞,現為商業電台新聞部當值編輯,並擔任《經濟脈搏》節目主持。曾獲得2011 及2012 年消費者委員會消費權益新聞報道金獎。

守株待兔 —— 裝好錄音app 等騙徒來電

守株待兔 —— 裝好錄音app 等騙徒來電

守株待兔 —— 裝好錄音app 等騙徒來電 蔡千紅     最初跟我「報料」的人,應該是我的父母。 2015 年中,他們從印尼僑胞聚會回家,緊張兮兮的跟我談及他們一位朋友,姑且稱他陳伯。從去年初開始,甚少缺席聚會的陳伯忽然沒現身也沒回電,他的太太只說他累了。半年後這一場聚會,陳伯打破沉寂出席了,好友們旁敲側擊下終於知道他為何「失蹤」——原來他被騙去一百多萬元退休金,既羞且怒更傷心,不想跟朋友啟齒,於是整天躲在家裏發呆。 為甚麼要傻傻的奉上畢生積蓄?那名騙徒跟陳伯說,他在內地犯了事,當局正在調查他,需要他拿出保證金,也警告他不能通知兒女。陳伯分數次轉賬給騙徒後才驚覺可能是騙局,報警後那個戶口已經關掉了,錢也被轉走了。 陳伯很可憐嗎?對,很可憐。那麼,這就是無綫電視《新聞透視——千騙萬化》的由來嗎?也不是。 即使當時我父母親都鼓勵我拍一集專題好好提醒觀眾,可是老人家被騙的故事太尋常,更何況電話騙案是很難「拍攝」的——騙徒根本不知身在何方,我們不能「放蛇」。受害人不知道被騙,不會錄音,也未必能完整憶述事發經過、騙徒的對白、聲線和語氣。而且,電話騙案沒有「畫面」,除了案件重演,很難撐起半小時專題。所以當時我想,這任務還是留給《警訊》吧。實在沒有想到,騙案數字其後在香港以驚人速度增加,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以此小故事作引言,提醒自己拍攝電視新聞專題沒有公式,更不應低估任何線索背後的故事。       《新聞透視——千騙萬化》 作者簡介 蔡千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入行十年,現為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部首席記者。她報道過的《年輕人,你快樂嗎》系列及《大水災》系列獲RTNDA the Edward Murrow Award 新聞紀錄片國際區域獎。

牛丸無牛 —— 從化驗結果找新聞

牛丸無牛 —— 從化驗結果找新聞

牛丸無牛 —— 從化驗結果找新聞 關梓寧   魚蛋有魚,牛丸有牛,這是我們最理所當然的想法。牛丸無牛,完全是我們意料之外的結果。有線電視的報道出街後,身邊有朋友問我,為何你會知道那些牛丸無牛?其實在化驗結果出爐前,我們對此是毫無頭緒的。 在2013 年初,歐洲有報道指當地的食品商以馬肉充當牛肉,連瑞典「宜家家居」(IKEA)出售的急凍肉丸亦被驗出含馬肉成分,當時我們就想:「既然這事在歐洲發生,香港會否有同樣情況?」「究竟我們放進口裏的食物,是不是跟我們認知的一樣呢?」 該報道獲2013 年中大新聞獎新聞報道組(電視)優異獎及2014 年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電視新聞組金獎。   作者簡介 關梓寧,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入行七年,現為《香港01》資深記者。採訪該報道時為有線新聞專題組記者。

證據確鑿 —— 國力書院偽造學歷

證據確鑿 —— 國力書院偽造學歷

證據確鑿 —— 國力書院偽造學歷 張嘉雯 假學歷問題過去一直較少受社會關注,主因是普遍巿民大眾對本港專上學院和監管機構有一定信任。有人看準這個漏洞,利用與大學的關係和名聲,在香港建立學歷工廠,憑藉海外大學的信任,修改學生或客人的入學日期、替學生抄襲論文、完成作業,甚至透過偽造出席紀錄等手段,取得各級學位。 表面上這種「商業買賣」似乎沒有損害其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假學歷滲透大專學界、政界、醫學界、工程界,以及娛樂圈,有人透過不正當手段取得學位,得到工作或其他好處,正正打擊香港的公平競爭環境,以及國際社會對港人學歷的信任。 《蘋果日報》一系列涉及偽造學歷的報道,由2015 年秋天開始,歷時半年,起因是一個友人的來電。 該報道獲2015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的卓越獨家新聞獎大獎。   影片連結_嶺大校董開博士工廠 涉偽造文件 影片連結_國力巧妙安排 著名律師後人中學未畢業先讀學士基礎班 影片連結_國力指節錄片段誤導 《蘋果》原片回放 影片連結_嶺大副校 博士論文涉抄襲 作者簡介 張嘉雯,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文學碩士。2001 入行,曾參與教育、醫療、宗教、社運、人權議題及人物專訪。現為《蘋果日報》助理採訪主任,專責調查報道。

報料來電 —— 劍橋長者遭集體剝光醜聞

報料來電 —— 劍橋長者遭集體剝光醜聞

報料來電—— 劍橋長者遭集體剝光醜聞 蔡傳威     2015 年4 月底,《明報》編輯室的報料熱線收到一名報料人來電,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大埔廣福道劍橋護老院的三樓平台,早上經常有長者被推出來,「剝光豬」後被安排坐在輪椅上,等待陸續被推進同層的浴室洗澡。那怕是嚴寒冬天,被推出天台的長者也只是穿上薄薄的襯衣,報料人形容事件「好陰功」,希望我們可以報道。 就是這個報料電話,將長期只流於口耳相傳卻少有呈現的惡行公諸於世,社會亦重新將私營安老院舍質素欠佳的問題聚焦,可謂影響深遠。     該報道曾獲得以下獎項: 2015年香港報業公會最佳獨家新聞冠軍、最佳新聞報道亞軍; 第十六屆消費者委員會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特寫組金獎; 第二十屆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組織人權新聞獎優異獎; 2016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人權報道獎大獎、獨家新聞優異獎; 第七屆中大新聞獎報章/ 雜誌最佳新聞獎大獎。           影片連結         影片連結   作者簡介 蔡傳威,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畢業,其後獲倫敦大學法律系學士學位。入行十多年,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專責本地環境、基建、政治等新聞,撰寫該報道時為《明報》偵查組首席記者,現為《香港01》採訪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