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新聞解碼2

不恥下問 —— 啟晴邨水喉配件含鉛

不恥下問 —— 啟晴邨水喉配件含鉛

不恥下問—— 啟晴邨水喉配件含鉛 朱錫君     2015 年中,啟晴邨被揭發食水含鉛量超標,鉛水炸彈,逐個引爆,禍延十一個公共屋邨。 記得事發初期,幾個同事圍着電視看直播,官員在記者會上說,初步相信食水中的鉛來自焊料,我們心裏有疑問:「發生幾日,你都未查,就知道係焊料出事?咁快收窄範圍,是否 有些事不想畀人查到呢?」有同事搭訕:「呢個要跟!」上司後來也請我們打電話周圍「八吓」,八吓八吓,就八出一個「鉛水追蹤」系列,啟晴邨水喉配件含鉛的報道,是系列第一炮。 嘗試永遠是成功的第一步,香港電台的團隊終於八出成果,取得啟晴邨興建時,向水務署提交的水喉物料清單,我們隨即向上司匯報,「鉛水追蹤」小隊就是在這背景下組成。 既然稱之為小隊,顯然不是一人的努力,報道的成功,背後有很多人付出腦汁和講電話的口水,隊友們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分頭工作,閱讀猶如外星文的工程文件,四處求證,當有新發現,深怕錯誤解讀,彼此提出質疑。過程中,有同事海外旅行期間,仍不斷WhatsApp 和我們聯繫,給予建議,團隊合作是報道誕生的關鍵。 相關報道:《鉛水追蹤》水喉配件有否含鉛       作者簡介 朱錫君,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翻譯學課程畢業,採訪年資十多年,香港電台副採訪主任。曾獲中大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太廣播聯盟大獎及金堯如新聞獎優異獎。

抽絲剝繭 —— 尋找三色桶的回收真相

抽絲剝繭 —— 尋找三色桶的回收真相

抽絲剝繭—— 尋找三色桶的回收真相 鄭思思     一次新聞頒獎禮中,有報紙總編輯狐疑地看着我問:「你是否和陸恭蕙鬧交那一個?」我呆了一會不懂回答。我沒有「鬧交」,我只是問了兩條問題:第一,為何香港的塑膠回收率高至69% ?(即平均七百萬香港人每人每日回收廿幾個膠樽?)第二,為何過去十年香港入口的塑膠垃圾遠較出口高幾十萬噸,是否大批「洋垃圾」塞爆堆填區?或者在2013 年,當環境局首要任務是擴建堆填區時,這些問題尤其難聽。 這宗報道在有線電視新聞台播出後,被環境局政治助理在facebook 批評「偏頗」、被副局長連番公開否認,新聞台以頭條報道回應,鬧得沸沸揚揚。但這兩條問題可能是我記者生涯中,提過最正確的問題,迫使環境局最終承認回收率計錯數,出入口報關有問題。然而撫心自問,我問了百分百對的問題,卻沒有找來百分百對的答案。我贏了一場「交」,也輸了一些朋友。 回收率計錯數引發電子垃圾的追查,相關報道:香港01《電子垃圾湧港:毒廢料走私三部曲》獲2017 年美國第38 屆TellyAwards 新聞大銀獎,以及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 卓越環境報道獎和卓越視頻報道獎。     作者簡介 鄭思思,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入行十二年,先後在《東方日報》、無綫電視、有線電視及《香港01》任職,現為香港電台電視部《鏗鏘集》編導。

窮追猛打 —— 除害劑事件來龍去脈

窮追猛打 —— 除害劑事件來龍去脈

窮追猛打—— 除害劑事件來龍去脈 羅淑儀     一份文件,一句句子,揭開兩地政府不能說的協議。事緣是這樣的︰ 2014 年1 月,食物及衞生局提交了一份討論文件予立法會的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題為「建議更新《食物內除害劑殘餘規例》(第132CM 章)的附表1」。 查閱立法會文件,可以說是記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樣一份只建議更新受規管除害劑名單的技術性文件,相對一些具爭議性的政策文件,本來就不會起眼。 不過文件第十段開首第一句︰「我們亦接獲一位持份者的建議,提出從附表一刪除三種除害劑……」讀着,開始覺得奇怪。 有線電視新聞台記者翻查相關《規例》,政府在2012 年立例規管三百多種除害劑。即農藥在食品的殘留量,超標的就不准售賣。不過法例仍未生效,政府就擬將其中三種除害劑剔出規管名單。為甚麼呢﹖     作者簡介 羅淑儀,現為有線新聞專題編輯主任,1990 年入行(任職無綫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導播),1994 年於有線新聞當專題記者。採訪該報道時是首席記者。

何以地常爛 —— 康文署球場砂粒之謎

何以地常爛 —— 康文署球場砂粒之謎

何以地常爛—— 康文署球場砂粒之謎 葉兆臻、簡淑明     2013 年夏天,英超勁旅曼聯來港對陣香港傑志,球星落場卻踢出一塊塊爛泥,成了國際笑話。經此一役,康文署公開承諾,全港運動草地以後都會全面改用「石英砂」培養優質場地。惜事隔兩年,每趟球季開鑼,賽地依然「禿頭處處」。 2015 世界盃外圍賽中港大戰以香港為賽地,但不能在屬意已久的香港大球場舉行而要屈就去旺角,原因是大球場剛舉行過七人欖球場,已無力再承受另一場粗獷型賽事。這個說法開始引發外界猜疑,為何香港的球場草地,耗費資源不菲,但修護多時仍弱不禁風,康文署的管理究竟出現甚麼問題? 《am730》記者在港九新界多個草地球場取樣,及後獲得內部文件,揭發康文署涉嫌劣砂充靚砂的獨家新聞,事件及後引發執法部門介入。       AM730 報道原文 2015年11月6日_1 2015年11月6日_2 2015年11月30日 作者簡介 葉兆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2009 年入行,曾負責兩岸新聞,現為《am730》高級記者,專責偵查及專題報道。 簡淑明,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畢業,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任職過《明報》、《太陽報》、《壹週刊》,現任《am730》高級編輯,曾獲得人權新聞獎。

大海撈針 —— 兩張相片揭前高官霸官地

大海撈針 —— 兩張相片揭前高官霸官地

大海撈針—— 兩張相片揭前高官霸官地 FactWire News Agency 傳真社       FactWire 傳真社記者2016 年3 月初收到可靠消息,指控有退休官員在港島南區霸佔官地,把寮屋改建成豪宅,但地政總署內部礙於住客身分,「一直知情」而不執法。不過,洩密者只提供了一張現場圖片和一張疑似退休官員的照片,正確地址和男子身分都是個謎,記者惟有從這兩張圖片展開調查。 傳真社多名記者全方位合力調查,以過往行山經驗,網上搜索及核對圖片,初步確定涉事地點很大機會位於大潭。不過,最關鍵是要確認相中疑是退休官員的男子身分,以及他為官時的職位,因為這涉及公職人員涉嫌「知法犯法」,是整個調查的核心。     報道連結_前高官商人佔用大潭官地建豪宅逾30年 報道連結_兩張毫無頭緒的相片揭發大潭霸官地事件

不尋常契約 —— 馮程淑儀與富商換樓風波

不尋常契約 —— 馮程淑儀與富商換樓風波

不尋常契約—— 馮程淑儀與富商換樓風波 《香港01》偵查及研究組       相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香港公務員無論從廉潔度還是專業度上看,確實算是不錯的隊伍,這一點我們都能認同。然而為何回歸以來政府高官屢次爆出利益衝突問題,惹起社會廣泛關注?許仕仁、曾蔭權、湯顯明等,全部都曾經是香港人的父母官,但最終都敵不過人性的弱點,令公職生涯留下污點。 監察權貴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盡的責任,對記者而言,更是份內事。權貴不愁沒有人為他們發聲,亦可以聘用公關為他們塑造形象。而為低下階層發聲、監察權貴,是記者無法推卻的責任。 《香港01》於2016 年4 月率先披露位居公務員最高職級的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於2013 年底以一個半山單位,與賭王何鴻燊三太的胞妹陳婉玉名下公司,交換跑馬地兩個相連單位,馮並向陳繳交六百五十萬元作為差價。根據馮太事後向《香港01》表示,已繳交五十八萬五千元雙倍印花稅,除以稅率7.5%,推算得稅局評定的差價為七百八十萬元,而《香港01》委託獨立測量師,評定的差價為九百五十萬元。 另外,記者亦以顧客身分,委託了一間主要銀行為單位作估價,並以樓價指數推算物業交換當日差價,計算出差價為一千萬元。換言之,三項專業估價,同樣高於馮太所補的六百五十萬元。     《香港01》系列報道連結 《香港01》報道原文

租津醜聞 —— 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十二日下台

租津醜聞 —— 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十二日下台

租津醜聞—— 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十二日下台 黃偉駿     2012 年7 月1 日,新任特首梁振英與他的新政府班子正式上任,當時梁正受山頂大宅僭建的醜聞困擾,新政府認受性與威信備受質疑,沒想到其團隊就任未夠一星期,又爆出醜聞。 《蘋果日報》於7 月5 日起,一連三天刊登有關新任發展局局長麥齊光早年與公務員同事互租單位的報道。麥齊光最初堅稱無問題,但被《蘋果》愈揭愈多,包括互租單位的公務員是路政署助理署長曾景文,及兩人懷疑是互租單位的實際業主,涉嫌詐騙政府租津。結果在7 月12 日,麥齊光與曾景文雙雙被廉政公署拘捕,麥同日主動辭職,在位僅十二天,成為本港歷來任期最短的問責高官。兩人在2013 年被法庭定罪,後來上訴到終審法院,在2016 年獲撤銷定罪。   該系列報道獲以下獎項: 2013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獨家新聞報道大獎; 第十七屆人權新聞獎報章新聞大獎; 第六屆中大新聞獎(報章/ 雜誌)新聞報道組優異獎。     影片連結_掠租津25萬麥齊光操守劣 影片連結_上任12日 麥齊光被捕辭職  影片連結_麥齊光 曾景文 罪證曝光 影片連結_廉署立案調查麥齊光 作者簡介 黃偉駿,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2001 年入行,專責規劃地政新聞及調查報道。採訪該新聞時為《蘋果日報》首席記者。現為《蘋果日報》副採訪主任。

地氈式查冊 —— 揭發陳茂波囤地

地氈式查冊 —— 揭發陳茂波囤地

地氈式查冊—— 揭發陳茂波囤地 林偉聰     調查報道的開展,有時源於告密者的內幕消息,亦有時源於一個意外的發現。《蘋果日報》調查組2013 年調查各大發展商在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地權分布,在「揼石仔」式的大規模查冊中,意外發現了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政治助理何建宗家族在發展區擁有地皮而未有申報,一連串的囤地報道最終導致何建宗引咎辭職。報道獲得2014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獨家新聞大獎及卓越調查報道優異獎。     蘋果日報報道原文 2013年7月22日報道 2013年7月23日報道 2013年7月24日報道 2013年7月25日報道 2013年7月27日報道 作者簡介 林偉聰,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學士,中大新聞文學碩士。入行八年,首兩年在《壹週刊》採訪香港及中國新聞,之後加入《蘋果日報》,主要負責調查報道,現時是《蘋果日報》首席記者。  

跨國合作 ——「巴拿馬文件」中港澳名單曝光

跨國合作 ——「巴拿馬文件」中港澳名單曝光

跨國合作——「巴拿馬文件」中港澳名單曝光 《明報》偵查組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Journalists,下稱ICIJ)於2016 年4 月發布撼動全球的《巴拿馬文件》報道,將由匿名消息人士向德國《南德意志報》提供、屬全球第四大離岸金融服務公司的巴拿馬莫薩克.馮賽卡(MossackFonseca)律師行逾一千一百五十萬份文件,通過ICIJ 與全球多國逾百家傳媒分享,合眾人之力完成一項歷史上最大型的調查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已故父親、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信、冰島總理夫婦等人紛紛被揭持有龐大秘密資產,引爆政治危機。離岸公司有高度隱密性,可不必透露董事、股東等資料,亦較容易避稅、隱藏資產。目前全球可供註冊成立離岸公司的國家,除較著名的英屬處女島(BVI)、開曼群島,亦包括巴拿馬、薩摩亞等地。資料庫顯示,約三萬八千間離岸公司通過香港中介公司開設,數量屬全球之冠,當中涉及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二名香港人物上榜。為了揭開這份「中港澳名單」,《明報》、《香港01》、《壹週刊》及《南華早報》分別與ICIJ 接觸,獲得巴拿馬文件中部分與香港、澳門、中國有關的資料。四間機構對獲取的資料分別進行調查採訪,並協議同時發表有關報道。《明報》由取得相關密件至協議發布時間只有約兩星期,七人記者團隊必須爭分奪秒,日以繼夜調查逾一萬份離岸公司文件,從中鎖定目標人物,將他們的離岸公司申報資產、交易紀錄、個人資料甚至乎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消費賬單徹底地檢視,最終完成了三個階段的偵查報道,將多名政商界名人的國籍身分、可疑離岸公司交易、不為人知的商界人脈網絡等一一曝光,引起社會廣泛回響。現代社會追求資訊透明度,對社會公職人員要求甚高,《巴拿馬文件》調查報道正正向這些神秘交易操作敲響警號,不容他們利用藏在暗角的離岸公司官商勾結,違背公眾利益。       系列報道連結

海外查冊 —— 聯合集團的後台老闆是誰

海外查冊 —— 聯合集團的後台老闆是誰

海外查冊—— 聯合集團的後台老闆是誰 林文宗     雨傘運動後,記錄這場大型運動的書籍紛紛出爐,撰文者以黃絲居多,藍絲也不少,雙方努力爭奪對佔領運動的詮釋權。本來各種不同的事實、立場、論述和思潮互相衝擊辯論,是尋求真理的最好驗證,也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生活方式。偏偏有股勢力影響出版市場,成為新聞故事的起點。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資深傳媒人區家麟的《傘聚》、一群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的《被時代選中的我們》等「黃絲」書籍,被中資背景的聯合集團(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扣起不賣,《「佔中」透視》、《雨傘之殤——冷眼看佔中》等多本「藍絲」書籍則放在當眼處。聯合集團不是銅鑼灣書店,它是香港出版業巨企,旗下的書店佔據零售市場八成以上,聯合有能力控制香港出版及傳媒業,影響言論自由。這是一個純粹商業決定嗎?當然不可能,但誰下了這個政治決定?跟時任執行編輯林浚源討論過,認定《壹週刊》必須跟進此事。翻查電子剪報系統,發現過往沒有任何有關聯合集團背景的詳細報道,我們決定拍板追查下去。 《壹週刊》報道原文 影片連結_廣州直擊! 中聯辦操控三聯中華商務       作者簡介 林文宗,香港大學哲學系畢業。1992 年加入傳媒行業,曾任職《明報》、香港電台、《香港經濟日報》、《蘋果日報》、《爽報》,編採有關新聞時擔任《壹週刊》副總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