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span>g c</span>

嶄新展示 —— 立法會數據一目了然

嶄新展示 —— 立法會數據一目了然

嶄新展示—— 立法會數據一目了然 胡辟礫、巢恬逸     端傳媒數據新聞作品《20 萬條投票紀錄帶你解碼香港立法會》搜集本屆立法會議員由2012 年至2015 年的立法會投票記錄,分析他們的投票取態和規律,並結合文字、圖表、視頻等多元的手法,將海量的信息以新穎、簡明、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這是一次頗為成功的數據新聞嘗試,對於今後的數據新聞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報道獲2016 年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資料圖像優異獎。 報道原文 20萬條投票紀錄帶你解碼香港立法會         作者簡介 胡辟礫,端傳媒首席技術官,入行一年,專責數據分析。 巢恬逸,端傳媒技術部協調專員,入行一年,專責調研。

套丁風雲 —— 揭鄉議局高層套丁牟利

套丁風雲 —— 揭鄉議局高層套丁牟利

套丁風雲—— 揭鄉議局高層套丁牟利 《香港01》偵查及研究組     新界丁屋政策已存在近半世紀,但原居民與發展商合作「套丁」,發展丁屋出售圖利,是否犯法一直未有清晰案例。直到2015 年11 月,法庭裁定一批沙田原居民與發展商共同參與套丁,串謀詐騙罪成判被告入獄,社會開始廣泛關注套丁過程涉違法行為。正籌備創刊的《香港01》偵查組決定對這影響深遠的議題開展深入調查,記者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發現捲入「套丁風暴」的高官權貴,竟然來自多個政府重要部門和機構、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鄉議局領袖、前城規會委員兼律師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地政處高級主任家族。一次次交易,涉及利益動輒千萬,甚至以億元計。這些人的本職,應是為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為港人的利益把關,監督社會上的不公。但一份份機密文件,一個個白紙黑字的親筆簽名,卻揭露了丁權和土地如何被濫用。   該報道曾獲得以下獎項: 2017 年金堯如新聞自由獎印刷傳媒大獎; 2017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獨家新聞大獎。   有關報道 【01偵查】劉皇發父子涉套丁建42別墅 暴利1.2億 【01偵查】影片:劉皇發父子涉套丁暴利1.2億 【01偵查】行會成員張學明懷疑套丁建別墅 【01偵查】影片 張學明:我無印象參與套丁牟利          

層層剖析 —— 解構特首提名委員會的組成

層層剖析 —— 解構特首提名委員會的組成

層層剖析—— 解構特首提名委員會的組成

蔡玉玲
部分漁農界團體名稱相似,成員大多非從事漁農業。(香港電台《鏗鏘集》截圖)

 

 

2014 年12 月雨傘運動結束後,特區政府隨即在2015 年初展開政改第二階段諮詢,以「一人一票選特首」作為宣傳重點,向市民灌輸普選特首是「機不可失」。然而民間反對政改方案的聲音不絕於耳,形容「一人一票」的包裝是糖衣毒藥。人大八三一決議一錘定音,2017 年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權仍然來自四大界別、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掌控,提委會成員由二十多萬選民選出,而四大界別選民基礎又極不平均。若政改方案通過,全港五百萬合資格選民只有投票權,沒有提名權,先篩選後普選,這算不算是「一人一票」?

 

 

文化界也有一人多票的現象,受訪對象認為是合法登記。(香港電台《鏗鏘集》截圖)
漁農界團體直言9千多名會員中,只有百多名屬漁農背景。(香港電台《鏗鏘集》截圖)
漁農界向來與中央關係友好,中聯辦不時出席漁農界活動。(香港電台《鏗鏘集》截圖)

影片連結_一人一票的迷思


作者簡介

蔡玉玲,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畢業後任職香港電台電視部,關注人權、自由、民主,報道「一人一票的迷思」時為《鏗鏘集》編導。

檔案淘寶 —— 1984 年中英談判解密

檔案淘寶 —— 1984 年中英談判解密

檔案淘寶 —— 1984 年中英談判解密 曾錦雯     今日的新聞,便是明日的歷史,但歷史檔案寶庫中暗藏不為人知的資料,反過來會成為具價值的新聞題材。2014 年1 月,《明報》一連三日報道了一批新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揭示1984 年中英談判時不為人知的史實,包括回歸前英政府研究如何令香港成為自治政府,並由港人選出港督的方案。這批絕密的英政府檔案,成為中英談判三十週年報道的上佳材料。報道由前赴位於英國倫敦西南的Kew 的國家檔案館尋寶開始,歷史檔案反過來成為新聞主角,為香港政制發展探討提供深入研議的題材。 這個系列報道獲2014 年報業公會最佳新聞獎最佳新聞報道亞軍。     作者簡介 曾錦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入行十多年,專責保安、刑事罪案及人權議題報道,現為《明報》港聞版採訪主任。曾獲人權新聞獎、金堯如新聞獎。

線人引路—— 走進斯諾登秘密國度

線人引路—— 走進斯諾登秘密國度

線人引路—— 走進斯諾登秘密國度 撰文:林卓敏(原文刊登於2014 年6 月12 日《南華早報》) 翻譯:陳嘉駿     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監控計劃的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逃離美國後曾藏身香港。《南華早報》記者林卓敏(Lana Lam)是唯一成功專訪斯諾登的本地記者,報道刊出一年後,她於本文揭露這次訪問的前因、過程與後果。   該報道獲以下獎項: 2013 年香港報業公會最佳獨家新聞冠軍; 2014 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獨家新聞獎。       作者簡介 林卓敏,前《南華早報》高級記者,入行逾十年。 陳嘉駿,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士,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理學碩士。曾於商業電台任職財經記者,於2014 及2015年獲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電台特寫組金獎及銀獎。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網絡世界危機四伏 記者如何自保

口述:徐洛文
整理姚躍華
早前勒索軟件病毒 Wanna Cry 等肆虐全球, 造成經濟損失高達數以億計。(艾博瑜攝)

 

 

徐洛文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加入中大前在 Google 工作三年,從事公共政策及政府關係的工作,主要與言論自由有關。回到大學,他主要研究互聯網、新媒體的全球化政策,尤其關心網絡私隱。

2016 年徐洛文與李立峯教授及 citizen lab 合作,研究「記者與網絡安全的意識與習慣」,訪問了多名本地記者,發現傳媒機構及記者,對網絡及訊息安全的意識不足,有改善空間。

 

 

一機在手,人人低頭,但又多少人注 意安全,防止黑客入侵?(文可欣攝)
(段曉彤攝)

 


作者簡介

徐洛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之前曾擔 任 Google的亞洲及太平洋區 Head of Free Expression。徐教授在荷蘭出生長大,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姚躍華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曾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擔任研究助理。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助理。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 目的與經驗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 目的與經驗

再看香港偵查報道—— 目的與經驗 蘇鑰機     在第一輯的《獨家新聞解碼》書中,筆者曾寫了一篇題為「香港的偵查報道——分析與總結」的文章,對廿八個獨家新聞故事作了內容分析,並介紹了外地的相關經驗。該文的目的是希望為這些報道作一個總結,讓大家對香港偵查報道有概括的了解。 本書有卅六個較近期的獨家新聞故事,數目和種類都比上一輯的為多。透過分析它們的內容特點,並加入之前的新聞故事,共有六十四個案例,能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香港記者的採訪風格和成果。 本文沿用上次的架構來作分析,以「六何」為切入點,着眼這些新聞故事涉及的何事、何人、何時、何地、如何、為何(參見表一)。                                           作者簡介 蘇鑰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曾在溫哥華任職《世界日報》記者、《明報》編輯主任及副總編輯,無綫電視市場研究員。曾編輯《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一人一故事》、《一人又一故事》、 《獨家新聞解碼》等書。

查冊實務手冊

查冊實務手冊

查冊實務手冊 李科儀、蔡傳威     編按:本文作者蔡傳威以 2011 年出版的《獨家新聞解碼》內,李科儀所撰〈查冊須知——追尋公開資料的方法〉一文作基礎, 在本文增添了最新的內容。 新聞從業員的重要使命,是監督當權者對權力的運用,在職時有否出現利益衝突,又是否有人提供假資料或信息誤導公眾牟利。記者在調查期間,往往需要掌握一些人物或機構的背景,其實只要懂得運用公開資料查冊工具,彈指間便能獲得大量有用的基本資料,不少新聞便是由此而來。 政府按法例向公眾提供不同資料的查閱渠道,例如物業、公司、車輛登記等。舉例說,記者知道目標人物駕駛的車輛車牌號碼,便可以查到車主的個人或公司身分,然後可再在公司註冊處查閱公司的股東及董事身分,得到目標人物的住宅地址、公司其他股東及董事資料等。將地址拿到土地註冊處查冊,亦可以查到業權誰屬、涉及建築物的命令、業主的簽名等。許多調查報道,都是以大量查冊,以不同的工具所得結果互相對照所得。       作者簡介 李科儀,前《壹週刊》總編輯,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蔡傳威,曾在多個傳媒機構工作,先後擔任港聞、政治、偵查記者,現為《香港 01》偵查組採訪主任。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數據新聞並不可怕

口述:劉婕
整理:龔文俊

 

 

假設有讀者報料,說香港夏天超潮濕的天氣可能傷害蘋果 iPhone,令手機內置的液體接觸顯示器轉為粉紅色,即使手機從 沒遇過「水災」,電訊商也以手機曾濕水為由拒絕保養,令用家白白蒙受損失。記者收到這條線索,應怎樣追查下去?

訪問用戶?訪問專家?訪問電訊商?訪問手機製造商?《南 華早報》〈香港潮濕天氣可損壞手機〉(Is Hong Kong so humid it could wreck your iPhone?)就用天文台的溫度和濕度數據,對比液體接觸顯示器的效能,用數字呈現上述情況確有可能發生。

 

 


作者簡介

劉婕,現於 Google 新聞實驗室(News Lab)擔任亞太地區總監,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任職兼任講師,教授數據新聞學。她曾在湯森路透的 Global Enterprise Team 擔任記者,揭發美國高等院校收生的系統漏洞,於 2017 年美國普立茲獎國內報道(National Reporting)獲選入圍名單;她在湯森路透擔任數據 編輯時,帶領研發獲獎新聞程式 Connected China,追蹤及呈現中國權力架構。劉婕曾在香港《南華早報》任職資深記者,又曾在紐約擔任政治記者和電視通訊員。她先後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取得學位。

龔文俊,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在湯森路透實習,協助劉婕的報道工作。

滄海遺珠 ——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滄海遺珠 ——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滄海遺珠—— 被歷史遺忘的李旺陽 林建誠 長期跑中國新聞的記者,大抵知道一年中總有一些日子、 一些時間,被地方政府以至中央認為是「敏感日子」,開動維穩機器控制言論、監視異見人士舉動,甚至把目標人物軟禁或 押他們到其他地方避一下,內地維權人士一般謔稱這是「被旅遊」。六四前後絕對是敏感日子中的敏感日子。 每年六四,有關話題總離不開北京,遠在華南、鄰近香港的廣東,其實總有一些維權活躍人士,自發地不公開悼念。然而在電視新聞裏,這種活動難以更深入的報道,畫面也略嫌乏味。我一直在想,1989 年那次學運,牽動全國,廣州也有大規模示威聲援北京學生,有線中國組是否能在廣東找到一些長期受過打壓卻寂寂無聞的六四親歷者? 我嘗試在網絡上找一些相關的消息,始終沒有所得,也曾就此向廣州的異見人士朋友表達想法:「過去的六四專題,似乎總離不開採訪一些經常在鏡頭前露面的知名人士,能否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個案可以發掘出來,讓香港觀眾對當年六四事件有更多了解?廣州有沒有一些感人往事?」廣州好友也一直把我的想法放在心上,輾轉下,我訪問到湖南工運領袖李旺陽。 該報道獲 2013 年中大新聞獎電視專題組大獎。   作者簡介 林建誠,香港有線電視駐廣州記者站主任,2016 年 7 月完成十年駐站,調回香港繼續中國新聞採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