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span>phoebe</span>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 單志民、趙燕萍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 單志民、趙燕萍

歐洲新聞機構的營運轉變 單志民、趙燕萍   如果你只能講或寫但不懂拍片,這個世界未必再需要你;如果你只懂報道但不懂分析,可能是個人在工作上的危機。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一些明顯的媒體趨勢 II. 《金融時報》是成功個案 III. 《世界報》加強網站報道 IV. BBC 合併匯流重組人員 V. 《國際快訊》刊網分工 VI. 大力發展社交媒體 VII. 歐洲學習團的體會 新聞教育基金的歐洲媒體訪問團的行程日期是2014 年5月10 至22 日,有二十一位團友,有一半團友是來自印刷媒體,三分之一來自電台和電視,也有些朋友是付全費參加的。我們所去的地方主要有三類:政府機關、國際組織和新聞機構。政府機關方面,主要是禮節性拜會,中國大使館和英國政府部門都去過。我們不會談及國際組織的情況,但對個人來說,感受卻很多。以下集中說新聞機構,因為我們所有的團友都對新聞傳媒有濃厚興趣。   數碼化、個人化、多元工種   我們今次看到的最大轉變,就是媒體的數碼化。無論是哪間新聞機構,無論在法國還是英國,數碼化都是它們的主要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將互動圖像、聲音、影像統一起來,透過不同的平台、網站、平板電腦、流動裝置、社交媒體、智能電視,呈現給我們的用家,可以說歐洲比香港行得早很多,融合程度高很多,但是大部份我們見到的傳媒機構都是未能回本的,商業模式不清晰。   另一個方向是個人化,就是根據用家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度身訂做的平台,這對新聞業的工作流程和出版時間有很大影響,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數碼化。行家都感受到已經沒有了「死線」這樣東西,基本上工作是不間斷地進行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多元工種(multi-tasking)要求。他們都面對很大的轉型壓力,問題是怎樣可以用數碼化先行,成為一個企業轉變的方向。BBC 數年間便從傳統的電視和電腦,發展至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等平台,傳送所有BBC 的節目,服務範圍只限英國本土,免費提供。根據他們的統計,在2012 年3 月至2013 年3 月,一直以公營廣播機構的優勢,探索電子化的可能性,並且訂立了2022 年每週內容傳達至五億人的目標,而能達成這個目標,主要是靠電子化平台的增長。它們自2007 年發展網上影像串流服務平台iPlayer,此年度內流動和平板電腦所佔的市場比率由17% 升至36%,桌上電腦就由55% […]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 蘇鑰機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 蘇鑰機

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 蘇鑰機   要配合科技的變化和受眾的需要,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唯一不變的道理是「要時常在變」。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訪問歐洲和美國媒體 II. 廿四小時,高速運作 III. 影音媒體,成為主流 IV. 報網合一,訊源統管 V. 多種平台,多種受眾 VI. 流動媒體,日益重要 VII. 社交媒體,成新支柱 VIII. 策展內容,增競爭力 IX. 網上內容,漸趨收費 X. 網上網下,分工互補 XI. 跨越媒體,夥伴經營 XII. 增值服務,找尋定位 XIII. 科技記者,一專多能 XIV. 香港新聞同業的走向 今天和大家講的是歐洲和美國媒體在近年出現的一些新趨勢。我很幸運能夠參加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舉辦的幾次外訪,兩次去了美國,兩次在歐洲。這些參觀訪問令我們大開眼界,了解到歐美先進國家一些主要新聞媒體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縱向地觀察它們的發展方向,並對照香港新聞界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可說是獲益良多,值得和大家分享。   四度出訪歐洲和美國媒體   我們第一次去美國訪問是在2008 年5 月,到華盛頓和紐約。我們拜會了當地的使領館和相關辦事處,走訪了一些政府和研究機構,還有大學和聯合國總部。當然重點是參觀傳媒,包括免費報紙《am […]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 羅燦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 羅燦

跨媒體發展的商業模式

羅燦

 

傳媒要發展就看四個字:錢財、人才。沒有這些就不要做。

本文根據2015 年3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跨媒體洪流的危與機」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廣告開支不斷上升
II. 媒體使用的升跌
III. 壹傳媒集團做法獨特
IV. 網上新聞媒體的發展
V. 社交媒體愈見重要
VI. 營運手法推陳出新
VII. 現場討論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香港傳媒的商業模式。未入正題前我想談談最近有位新華社的記者跟我說,他們想更改運作模式,他們國內有二萬四千名記者,全球有四千名駐外地特派員,不知道怎樣運用,如何增強他們的影響力,向商業方面發展。我就和他說,傳媒要發展就看四個字:錢財、人才。沒有這些就不要做。創辦WhatsApp 的那位工程師要自己籌款,努力至第五年才被人收購,傳媒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涉及很多人、事和因素,而且流程相當複雜,也需要培養很多人才。

剛才大家談到有關年輕人的特性和工作情況,我覺得不用那麼擔心。大家在網上搜尋的話,會找到去年有十段新聞短片Shock The World,全都是用手提電話和閉路電視(CCTV)拍攝的,因此我們所教授的多元技巧,加上現在的高科技軟件,很簡單就能夠剪接短片。現在的年輕人好強上進,在做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別人做得更好,他們會問如何才能做得好些。所以我認為只要年輕人投入去做,很快便可以掌握大部份的媒體技巧。

回到正題,首先讓我們看看電視的整體情況,最近五年的變化,以及未來電子媒體的發展。容我直接地以一個字概括:亂。從一些統計上看到,香港有七百二十萬人,過去五年的廣告支出,增長了超過50%,2014 年總體廣告支出達一千一百一十二億元,不過這個只是賬面數字,真正的淨支出增長大約只有30%。大家知道這個行業是有提供折扣的,而每季度廣告收入有起跌,農曆新年假期間最低,到3 月開始回升,到年尾廣告收入變得最高。

 

廣告市場蓬勃發展

 

廣告客戶的種類如何?香港作為一個金融城市,銀行及投資服務業所佔的廣告份額最大,之後是藥劑及健康保健類、家庭用品類、化妝品及護膚品類。去年首二十間賣廣告最多的公司中,有六間是銀行及財務公司。前五名的公司依次是匯豐、惠康、三星、恒生、麥當勞。它們很多是大型國際品牌,而三星近期的廣告都是針對蘋果公司的iPhone。

過去數年大家以為報紙的廣告收入大幅下跌,但看數字卻非如此。中文電視在2011 年至2013 年所佔的廣告收入比例跌至19%,去年回升至21%,英文電視維持佔整體的1%,Now TV 則維持在3%。有線電視有8%,不是它營運得特別出色,原來它有一條入屋的免費頻道維持它的服務,但業績方面過去二十年中有十八年都虧本。

報紙方面,廣告份額大約佔整體的32%,正在下跌,但仍是佔最高的市場比例。我記得十至二十多年前,電視佔最高市場比例,大約也是32%,那時報紙佔市場比例都是32%,與電視不相伯仲。但那時未有很多户外的廣告牌、汽車車身、營運與資源管理升降機門口等廣告,就算地鐵車站的廣告也沒有那麼多,現在就連扶手電梯都有廣告。

報紙銷量雖在下跌,但現在多了很多份免費報紙。過去十多年出版了五份中文免費報紙,後來《爽報》結業,還剩下四份。雜誌方面,主要是推銷高級奢侈產品,由2010 年的16%下跌至去年的12%。地鐵廣告量在同期由3% 上升至6%,其實搶走新聞行業很多廣告。電台跟世界的趨勢一樣是4%。互動媒體由4% 上升至8%,一直在持續上升。其他類別大約佔8%,在香港甚麼地方都可以賣廣告,例如車身、車內、機場、隧道口等,但與新聞業無關。

 

媒體走勢有升有跌

 

大家從數字看到一些趨勢,如電視收視率在下跌,但高清電視的質素好,又多了頻道,有些人會選擇收看高清電視,但標清電視的收看率就下跌了。有線電視、Now TV、收費報紙都在下跌,免費報紙在過去四年亦在下跌。互聯網維持得很好。大家還要留意巴士和地鐵的表現,從事新聞及廣告行業的話,都需要知道這些不同行業的前景。

無綫電視翡翠台的收視有點下滑,因為電視節目有很多選擇和多元化,又多了頻道。亞洲電視在讓賽,過去四年除了新聞部,其他電視節目收視都很低,最強的數字是兩點,大約十三萬二千人收看。如果廣告客戶看到這個收視,可能仍會在它這裏投放廣告,但價錢會很低。其他除了報紙電視外,人們多用電郵、網絡搜尋器和社交媒體,報章也設有網上版,所以很多人已經沒有太多空閒時間,因此近年看電視的人愈來愈少。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 羅燦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 羅燦

編採質素與企業營運的平衡 羅燦   最底層的10% 不停地被解僱,公司解僱後再聘用新人,再解僱再聘請,這是淘汰賽。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日常運作 預先計劃 了解限制 精英趨勢 II. 人才培訓 外地觀摩 高層的胸襟 III. 現場討論 談管理應該先說日常的運作,這是最切身的問題。但問題是很多公司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了,科技泡沫散了之後,很多科技公司在短時間內關閉,而且由於經濟環境的影響,導致銷量不佳,很多雜誌的銷量跌得很厲害。行家的工作機會也少了,無良的公司賺了錢還減薪,很多機構的策略是瘦身,一直等到經濟復甦,大家對此要有充分了解。   訓練是管理的部份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和同事要作一些緊密的檢討。我們把管理分兩部份,最大的部份是日常編輯運作,第二是訓練。如果訓練不足的話,長遠來說,記者和編輯都會退步。先說日常的管理,大家都知道好的記者未必是好的管理人員,而好的管理人員也可能不是出色的記者,大家要取個平衡點。特別是領導者,他們更要了解下屬的強項和弱點,一方面經常提醒他們該怎樣做,另一方面應該提供訓練課程給他們,除非他們自己不肯學。而近幾年的趨勢是,大家都很喜歡學習。 電視台方面,我先說無綫的情況。免費的大氣電波廣播受到很多政府法例限制,也因為經營的考慮,七點後的黃金時間基本上很少新聞時間,六點半的重點新聞實際上只有廿二、三分鐘,你想想廿二分鐘可以播出多少個新聞故事?基本上只有六、七則本港和大約四則外國的新聞,還要有體育消息,時間限制很大。以前亞視也面對同樣的時間問題,現在就較鬆動。我們的挑戰就是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播放一些最重要的故事:要有觀點,要有齊所有的角度,並要能覆蓋一些橫向的枝節。這方面就要靠溝通。一個人是想不完的,所有負責人應該和得力助手溝通,策劃很重要。而且新聞時段能否得勝是關乎「預先計劃」(forward planning),全世界包括北美洲等大電視台都有一個計劃小組(planning desk),如果大家抱着臨急才做事的心態是做不好的,這不是電子媒介或印刷傳媒的問題,兩種媒體的情況也一樣。 營運方面,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限制。無論你是電子傳媒還是印刷傳媒,新聞時段都離不開那個模式,只是性質不同,工種不同。團隊工作很重要,它是對管理技巧的很大考驗。有些人是「軟皮蛇」,推卸責任一流;有些人很拚命,但說話可能快過思考。這個世界甚麼人也有,所以領導者必須和部下多一點溝通,聽聽別人的意見,甚至是一些新人的意見。有時候我們會說笑:「就算是計程車司機,也要問問他們的意見,他們會很樂意講自己的想法。」這是普羅大眾對當今政策、現象的看法,很貼近現實。如果一個記者不看報紙,不聽收音機,對自己要報道的新聞也不着緊,不熟悉時事,你就要和他談談。 由於資源的限制,未來都是採取精英制。在美國首五百間大公司中排名第一的通用電力公司,其策略是要嘉許上層,即員工中的20%,因為他們是最精英的,為公司做了很多,也為新聞界貢獻了很多。最底層的10% 不停地被解僱,公司解僱後再聘用新人,再解僱再聘請,這是淘汰賽。這是未來的趨勢,十分接近現實,不要以為有一份工作就可以過一世了,這是不可能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 盧永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 盧永雄

資源管理和認識老闆 盧永雄   你多些從老闆的角度看事情,不等於是認同老闆的看法,但你要懂得老闆的思考方式,爭取妥協雙贏。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賬本底線 II. 老闆心態 III. 現金流量 IV. 利潤中心和花錢中心 V. 僱員和老闆的矛盾 VI. 老闆的思考角度 VII. 現場討論 我想談談近日的熱門話題,即裁員瘦身和開源節流。在座諸位包括我自己都是記者出身的,對於傳媒業或其他商業的經營方面,沒有多大認識,那是有關金錢和資源的問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很多行家特別是記者出身的,都對錢有點抗拒。大家都覺得傳媒是一項神聖的工作,不應以金錢掛帥,不能口口聲聲都講錢,大家不太想觸及這個問題。   金錢世界並不神聖   無論是報業出身的傳媒老闆,或是外行人來做傳媒老闆,都深明傳媒人的心態,所以他們會用我們懂的那套語言跟我們溝通,但你得知道那不一定完全是他們心底裏的想法。我的潛台詞是:老闆的話雖不是絕對不可信,但就是不可盡信。不論是不是傳媒出身的老闆,都會想着自己媒體生意的賬本底線或盈虧線(bottom line),想着自己那盤傳媒生意,究竟是賺錢還是蝕錢呢?老闆自然想賺錢,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做生意。有些很有理想、一腔熱誠的,卻不會做生意的傳媒人,出來搞傳媒,做一會兒便要關門大吉,傳媒人做生意容易失敗,因為我們的想法沒有老闆那麼「老闆」。老闆最基本想的就是賺錢,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這種想法天經地義。另外一個和傳媒賺錢與否的相關角度是現金流動(cash flow),究竟這盤生意是有現金天天流入,還是有資金天天流失呢?講到錢字,是新聞人最不喜歡、最想迴避、覺得最陰暗而又認識最少的東西,這是一個不現實的世界,這是不神聖的世界。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若還是那麼幼稚和單純,只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根本不曉得老闆的想法,這樣我們辦事便很容易「撞板」,撞板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彼此的矛盾衝突會很大。所以傳媒人晉升到管理階層時,遇上最大的難題,便是常常抱着記者心態去做事。當你晉升到採主、總採主或總編輯時,仍抱着這種心態看事情,絕對是大錯,你起碼要找到平衡點。很多人下意識接受不了這個「要睇數」的殘酷事實,如果接受不了,我勸你不要出任管理階層的職位。你可以當首席記者、超級首席記者,做事時可以「天花龍鳳」,薪金甚至可以高過老總,但千萬不要出任管理職位。否則必定鑄成大錯,你內心掙扎會很大,也不能做到成功的事。   說完開場白,要談真正的問題所在:怎樣讓公司賺錢?要是公司不賺錢,怎能讓老闆覺得好一點呢?大家手上的講義印有現時香港其中一間最賺錢的傳媒公司《南華早報》2000 年的年報。我不想引用中文報章作例子,因為我現在正服務中文報紙,所以我預備了這個表現良好的英文報章例子給大家看。在座肯定有不少人熟悉這些財務報表,我是在班門弄斧,請別介意。但有些人完全沒有接觸過財務報表,也全沒有興趣,請你們熬一熬,忍着睡意,容我說半個小時,讓我解釋傳媒是怎樣運作的,和傳媒老闆在想些甚麼問題。   《南華早報》是一間賺錢的公司。請大家翻閱第三十四頁,那是它們的損益表。營業額代表做生意的收入,是十九億元。2000 年財政年度第一行,收入十九億元,而股東應佔溢利便是純利,是五億九千萬元。換言之,它做十九億生意,賺五億九千萬,那是十分可觀的數字。賬本底線便是指「股東應佔溢利」這一項,所有老闆都是盯着這項來行事,他們做所有事情,潛在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希望改善這個賬本底線,賺多點錢。

金錢與人事管理 – 梁天偉

金錢與人事管理 – 梁天偉

金錢與人事管理

梁天偉

要提高團隊精神,關鍵是透明度要高。收視率好或不好都讓他們知道,從而想想應如何改善。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管理員工

  • 設定完成目標
  • 評估表現:懷念「鋤書會」的日子
  • 維持紀律:打卡制度不可或缺
  • 評核員工:重視溝通
  • 比較「產出」:看行家的好文章

II. 管理時間

  • 把限期提前一日
  • 對時間有警覺,不要靜候回覆

III. 管理財政

  • 電視台新聞節目為何不賺錢
  • 雜誌要留意印刷成本
  • 不要忽略資本投資

VI. 市場導向:

  • 不要賣掉頭版封面
  • 要考慮廣告對新聞的干預

V. 現場討論


今天很高興可以和各位行家傾談,我想講以下幾點:首先是如何管理員工,第二是如何管理時間,第三是如何管理財政預算,第四是市場導向問題。

 

如何管理員工

 

先談管理員工。這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在商台的日子,很多同事都不依照你的指示作報道,很多時我要負責完成全部工作。管理別人不容易,有些時候你寧願自己完成那工作,比讓下屬負責更好。但這在我到TVB 工作後是不可能的,你不能夠經常自己拿着咪去工作,於是惟有把工作分給同事。同事是有幾類的,有些很有創意,有些比較一般或是中上,有些可以直率地說是水準以下。最容易處理此問題是在《壹週刊》,因為它資源多,只要員工不達要求便會立即被解僱。

對於上述三類人,最難管理的是第一類人。他們有創意但沒有紀律,你一方面需要他,但他又是「害群之馬」。他經常不上班,但只要一工作又有很好的表現。這些人在TVB 的年代比較少,在《壹週刊》的年代較多。後來發現這些人未必最有用,反而最有用的是一般水準或稍高於平均的人,只要慢慢推動他,他就能成功。李志豪本來在《成報》只是一個普通的高級記者,但他在《壹週刊》工作後,做了很多出色的訪問,我十分欣賞他,可能是環境給他發揮的機會。

如何將人從一般水準提升到高於平均?有沒有天才這回事?在開始時是有,但到了某個階段便不應該重視天才。天才有它存在的價值,可以有兩個方式去使用,一個是做顧問的方式,讓他給你提供意見。另一方式就是以自由撰稿方式請他。那如何管理他們呢?我自己是要設定目標,在編輯會議中每個人每次需要有多少個故事在手,先後次序怎樣,有多少可以做封面故事等等。

 

設定目標

 

在設定目標方面,有些人三星期也不能完成一個故事,有人在三星期內卻可以完成很出色的故事。有人一日就可以完成故事,可能是他之前累積了很多工夫。但有些故事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可能要不斷累積,所以我經常向同事說:「你上班就是上班,下班也是上班。」有很多東西是累積在你的腦袋或電腦中。

我們設定目標時,首先會作出評估。週刊的同事一星期起碼要求發掘一個故事,最好有兩個故事,大小不同,可以是第一、二或三頁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單對單的訪問。現在我要求每星期有一個單對單的訪問已經足夠,因為要找訪問已經很困難,又要作出很多安排;至於封面故事,我容許花兩至三星期去完成。我們最重要的是設定目標,指示同事如何走下去。以我們的經驗,應能分辨出不同的故事要用的時間長短,這是身為主管要判斷的。

公營電台的理念和管理 – 朱培慶

公營電台的理念和管理 – 朱培慶

公營電台的理念和管理 朱培慶   在高度開放的文明社會,政府擁有自己的電台作為喉舌是罕見的事。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公營電台的共同點 公營廣播機構要求編輯獨立 面對財政壓力 II. 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新加坡及南非公營電台的經驗 紐西蘭電台的經驗 III. 編輯自主的聲音 國際爭取編輯自主的聲音 港台運作的三個規範 IV. 結語:以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態度運作 V. 現場討論 公營廣播機構的管理層,除了實務工作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廣公營廣播的理念,以服務大眾為目的、並且要編輯獨立。香港電台多年來都努力推廣公營廣播的理念,本地學者亦普遍支持,令這一理念得到不少社會人士的認同。 我首先介紹公營廣播機構的運作,接着以香港電台為例,討論公營廣播機構編輯自主的基礎。   公營廣播的共通點   環顧世界,很多公營廣播機構有以下共通之處:第一,公營廣播機構要求編輯自主。最佳例子是英國BBC 和日本的NHK,編輯自主的傳統已經確立。但在一些其他地方,公營廣播機構繼續在不同程度上爭取編輯的獨立自主。 第二個共通點是,很多公營廣播機構都要面對財政的壓力。例如大家熟悉的BBC,收入主要依靠牌照費,它經常向政府爭取提高牌照費以增加收入;近年BBC 除了要求增加牌照費外,還希望新增一種名為「數碼稅」(digital levy)的收入,以發展數碼廣播。 經濟環境欠佳時,公營機構固然面對瘦身壓力。但即使在經濟蓬勃時,如90 年代大部份時間,公營廣播機構的發展步伐仍然艱巨。因為在經濟好景時,商業機構的廣告收益大、財政充裕,以致發展能力較強;公營廣播機構收入即使穩定,也只能處於相對弱勢。   面對財政壓力   全球大多數的公營廣播機構都面對財政壓力,最不受到財政壓力影響的是日本放送協會(NHK)。它的情況特殊,二次大戰後美國軍管日本時,要求日本政府仿效BBC 的形式,在憲制上規定以牌照費作為NHK 的收入來源。最近這十幾年,我們跟各地公營廣播機構開會時,往往坐在一起吐苦水,談怎樣資源增值、瘦身、裁員等,似乎唯一沒有財政壓力的就是日本NHK。 此外,還有別的共通之處,公營廣播機構重視服務小眾、傳達社會上不同的聲音、以及着重文藝教育方面的發展,這些都是公營廣播機構存在的重要原因。 […]

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的轉型管理 – 趙應春

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的轉型管理 – 趙應春

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的轉型管理 趙應春   如何面對人的問題,我們稱為兩個V的思想工作:一是visionize(遠景化),另一是visualize(形象化)。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提要: I. 電視的兩次革命 II. 轉為數碼化的原因 III. 大方向是用家本位 IV. 選擇軟件和系統的風險 V. 兩個V 的思想工作 VI. 結語:業內的隱憂 VII. 現場討論 VIII. 後記 我在70年代於浸會傳理學院畢業,當時傳理系是頗新鮮的,起初不知道是甚麼東西,還以為是傳教的,後來別人說不是。又以為是有關運輸和交通的,communication 嘛,後來發現原來也不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科目,不用唸物理、生物、科學等科目,上課「亂吹」,中英文馬馬虎虎就可以蒙混過關,便在那裏讀了幾年。當然,後來發覺新聞學原來博大深淵。   從佳視到無綫再到有線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加入佳藝電視台,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它是一所很有理想的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放教學節目,其實我想它是被政府騙了,於是發個牌給它。是商業電台的人去創立電視,跟政府說有教育性,我們在黃金時段不播劇集,教人修理汽車、會計,在兩年半後出現困難,佳藝電視終於在1978 年倒閉了,弄得大家要上街示威,要求復工。 上午倒閉,我下午就往TVB 見工,心情十分矛盾,因為昨天還在跟TVB 競爭,鬥「扑咪」(採訪),第二天就像舉着白旗的走過去,問有沒有工作做,心理上都有一段調節期。我記得那時是梁天偉把申請表遞給我的,一做便做了十三年,曾參與港聞、國際、體育、編輯、離港採訪工作(out port)等各方面,樣樣都做一點,我們樣子醜的不用讀新聞,因此最適合就是六時半直播,不是在廠內,而是站在街頭做直播。這倒不是沒有好處的,別人不想幹都推給你做,便可累積各樣經驗。我在TVB 工作了十三年,做過不少古靈精怪的工作,有幸經歷整個電視新聞業的發展過程。   見證第一次電視革命   到了1991 年,風聞有另一檔想製作一個全新聞電視台,我想要是二十四小時運作,總有機會出出鏡,應是時候輪到我了吧!自1991 年開始加入了有線電視,當時它還未獲政府發給牌照,所以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們只是關起門討論,怎樣製作二十四小時新聞。以前香港沒有人做過,那當然要告訴政府我們很出色,懂得製作,又說自己是香港的CNN。我們說了年多兩年,最終在1993 […]

報章管理中的領導、 策略和改革 – 陳景祥

報章管理中的領導、 策略和改革 – 陳景祥

報章管理中的領導、 策略和改革

陳景祥

 

人們常以為領導一般都是要操縱和改變別人,作出許多改動,但我認為領導者能和人溝通是最重要的。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傳媒轉變過程中需要領袖

  • 領袖的四個元素
  • 領袖的權力來源

II. 在決策的過程中影響別人

  • 影響策略
  • 說理策略和技巧
  • 建立團隊精神

III. 轉變的管理

  • 分一點甜頭給其他人
  • 組成「支持者聯盟」
  • 先見和行動並重

IV. 九巴是成功典型
V. 現場討論


「傳媒管理」是一個很難講的題目,原因不是缺乏參考材料,而是因為不知道學這個來幹甚麼。我自己做過的媒體不是很多,但大多是家族式經營,沒有甚麼傳媒管理可言。記得有次我要到菲律賓出差,出差當然要錢,前一個晚上老闆的女兒打電話叫我到她家樓下等,她拿支票給我時,還是穿着睡衣的,所以其實沒有甚麼制度,更談不上管理。做記者這麼久,我一直都認為做好記者本份就好了,不用想管理的事。

但外國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媒體有很多是上市公司,要向股東負責,有分析員做報告,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模式。80 年代許多傳媒管理人是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出身的,而非來自媒體。美國有些傳媒機構舉辦課程訓練媒體管理人才,希望能兼顧到傳媒的特性,他們都覺得媒體不光是要賺錢,還要有使命感,所以希望新聞工作者接受媒體管理訓練,而類似的課程有很多。

 

傳媒管理難講解

 

傳媒管理難講的另一原因,除了沒有管理可言之外,還有就是很多人的工作性質大部份是關於新聞而非管理,例如採訪、編務等事情,很少接觸到管理上的事。新聞從業員處理新聞的較管理媒體的多,因為管理關乎財務、市場銷售、人事等,很多機構都相信這是由老闆或少數高層負責主理的。如果要我講一張報紙的財務,其實沒有這個需要,我想倒不如談談媒體管理中有關領導才能,或轉變管理(change management)的議題吧。

媒體現在都面臨困境,因而要在很多方面改變,轉變的過程一定需要leadership。Leadership 不一定指領袖,而是領導的才能。在轉變的過程中,要有不同領導能力的人在不同崗位上,帶動整個機構轉變。Leadership 是指帶領一夥人做出比期望還要高的成績。他本來可能只有一分,你可以引導他做出三分的成績來。領導要有「遠見」(vision),能夠洞察公司的前景,然後要有人負責和執行。然而,僅有遠見是不夠的,例如要做到全港銷量第一,你得要推銷這個理念,作決策的過程要影響別人,尤其是影響你的同事跟你一起走;在組織內還要處理轉變的問題,這個轉變可能牽涉很多方面。

 

領導的四個元素

 

領導才能有四個元素,包括溝通能力、決策及影響的能力、規劃轉變和個人素質。有些組織轉變時會遇上很多阻力。究竟這些阻力來自哪裏?有些人會認為公司現在好端端的,為甚麼要改變?尤其是大機構的員工會抱着sins of commission vs. sins of omission 的心態,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這時候管理層便要向員工解釋。有的情況是下層員工推動老闆去改變,但老闆怕輸,老是往壞處想。也有些人較短視,認為公司現在已有利潤,質疑為甚麼還要冒險。

要帶領改革,就要擅於溝通,和避免單向溝通,「單向溝通」是指單方面推動改變,例如機構內只是下層員工求變,或只是上層求變而下層不想變,低層和高層人員沒有溝通,這樣就會產生阻力。我認為一間機構想改變的時候,應給機會讓每個階層和每個部門都提出問題和發表意見。

要把失敗看成是學習經驗,但這種情況不會多,因為香港市場的環境不容許你輸,但你可以在微細的變動中學習,並容許出現不理想的情況,要在當中取得平衡。還要留意群體壓力,很多中級管理層如編輯部採主會感受到小圈子內的壓力,例如在某一個組裏面遇到抗拒情緒,一聽說要改,就在背後竊竊私語,你要化解這種壓力。有些情況下,管理人員要接受改革可能會失敗,那你就要適時修訂自己的目標。

逆境求存的策略 – 關偉

逆境求存的策略 – 關偉

逆境求存的策略 關偉   香港傳媒界要不斷求變,才能適者生存。我們是在逆境之中,要經常警惕自己,要有危機感。壓力可轉化成動力,使我們不斷腦震盪,產生新構思。 本文根據2002 年1 至2 月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等舉辦的「傳媒管理課程」研討會中的演講錄音筆錄而成。   全文導讀: I. 亞視的經驗 銳意開拓新聞節目 團隊精神的重要 善於調兵遣將 II. 逆境生存之道 TVBS 提早播放新聞 鳳凰效應 III. 結語:不斷求變才能生存 IV. 現場討論 我積累了一些個人經驗和大家分享,也就是過去兩三年在亞視(ATV)工作的經驗。在1999 年10 月我進入亞視時,正好是香港經濟低潮的時候。現時很多機構所做的瘦身和裁員,亞視早在1998、1999 年就已開始,當我進入亞視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名員工,但公司已表示要繼續裁員「瘦身」。而裁員情況最嚴重的是製作部,因為我們想盡可能減輕負擔,降低製作量和成本,後來也嘗試通過外判一些製作,或與其他公司合作等方法。   不要向老闆說「不」   當時有很多人問我:「會否裁減人手?」我當然回答:「不會!」但現在說回頭,當時有很大壓力。亞視新聞部(在1999 年)約有一百九十人,已經比無綫和有線電視少,但公司仍然希望裁員至約一百五十人。我在媒體工作了二、三十年,學會了千萬不可與老闆爭拗,因為老闆給予你那個位置,但如果你凡事的回應都是「不」的話,可能根本無法繼續下去。於是,你惟有在明白他所想之後,再慢慢地想有甚麼辦法應付。當時要面對的問題是,如果我依照老闆的想法來進行瘦身,日常工作根本無法正常運作,天天都可能處於與TVB 競爭而無力還手的地步。 現在可能仍有同事埋怨為何要製作「整點新聞」(他們還給它改名為「整蠱新聞」),因為每小時都要製作,可能相隔數十分鐘又要準備。以前在早晨九時後,要到十二時半才有新聞播放。現在十時、十一時、十二時都有新聞,員工要不斷工作,非常辛苦。這樣做的苦心,是讓公司知道同事的工作量是增加了,因為用電視的時間來計算,每天二十四小時播放更多的新聞節目,其實是在為公司省錢,因為如果播放其他節目是要用錢買的,但播放新聞則不同,因為你買了外電新聞的版權,每天播一分鐘都要按月付出一筆版權費,不停循環播放也是這個價錢,而採訪本地新聞也同樣是這種情況。以此角度來看,即使節目部門增加播放新聞的時間,成本不會大量增加。 我現在(當時)已不是一個百分百的新聞人,自從參與公司的行政之後,常要替公司想辦法增加製作來創造收入。除了要滿足政府的發牌條件(例如每日要播放多少節新聞和每週多少時事節目等),還要構思在其他時間製作新聞或時事節目為公司賺錢。所以在2000 年1 月開始,我們便開始製作如《股市論談》等節目,每日在非黃金時段播出差不多兩個小時。這個節目不但有廣告贊助,還替公司節省了播放舊片的費用。即使舊片已播放了數次,但仍然有支出,例如以十萬元買的片,第一次播放時,版權費支出是最多的;例如是七萬五千元,第二次播放時可能仍然要支出一萬五千元,到最後播放時也要支出一萬元。